從那一刻開始,我一直在想這句話。因為作為一個運動員,轉型是很困難的。快要退役的時候,我就開始考慮,今后怎么辦呢?是當教練,還是走向社會?如果不當教練的話,我會做什么,我拿什么跟人競爭?然后我決定去讀書,要更好地完善自己。
剛進清華大學的時候,我很自卑。第一堂課上,老師問我英文是什么水平,我說“是零”。他讓我試試26個英文字母,結果我都沒寫全。
一切從頭開始。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再到逐漸感悟和提煉,這是成功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我大把大把地掉頭發。當時我還很納悶,為什么我打乒乓球時不掉頭發,我讀書、學英文,就大把大把地掉呢?
在清華讀了一段時間,我被中國奧委會推薦到國際奧委會,由薩馬蘭奇主席任命,成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成員。第一次去開會,讓我受到很大刺激。因為所有的委員都會講英文、法文,唯獨我是帶著翻譯去的。那次會后,我暗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英語先拿下!
我第一次去英國留學,是在1998年。當時國際奧委會要在葡萄牙開一次會,中國奧委會建議我發言,還幫我寫了一篇很短的稿子,也就一頁紙。這一頁紙當時對我來講是非常難的,因為我根本不認識。怎么辦呢?就在英國請了一個私人老師。我請這個老師讀下來,然后我完全按照他所講的模仿。就這么一頁紙,不超過五分鐘的講話,大家猜猜我學了多長時間?一個月!到里斯本開會的時候,正好是老薩(薩馬蘭奇)主持會議,他沒想到我用英文講。我一開口,老薩就笑了,一直笑到我講完。最后他說:“鄧才學了三個月的英文,能夠有今天這樣的發言,大家應該給她祝賀鼓掌! ”
所以好多人問我,轉型你害怕嗎?我說,有什么好怕的呢?因為從生下來,你就不會。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但明天的失敗,也不等于你后天不可以成功!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很艱辛,但還有一點點信心,覺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的笨。即使是真的笨,也要以勤補拙、笨鳥先飛。
清華大學英語系畢業后,我又到諾丁漢大學攻讀了一個碩士學位。然后信心來了。當時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夠到劍橋讀個博士學位。但剛有這個想法,我周邊所有人,統統勸我別去讀。為什么?他們覺得太難了。萬一讀不成,這多難看啊!但是我覺得:我這輩子機會來了,干嗎要等下輩子?所以,我仍然堅持去劍橋,讀的是土地與經濟系。
當時是2003年,中國在申辦奧運會。我走訪了大量跨國公司的CEO,最后把博士論文題目定為 《奧林匹克品牌的商業價值研究》。大家知道,奧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但是,是什么樣的一只無形之手,在推動著奧林匹克運動蓬勃發展?是商業模式。奧委會對每一次奧運會的各個項目,都會進行嚴格評估,淘汰最不受歡迎的項目,引進最受年輕人喜愛的項目。因為他們知道,抓住年輕人,就是抓住了未來!抓住了未來,奧林匹克運動才能更好地發展!
奧運會是以用戶為導向,更不要說今天的互聯網了。在我沒進入互聯網這個行當之前,我拜訪了多位專家、學者以及業界“大牛”,他們給了我非常多的建議和意見,也潑了非常多的冷水。我進入這個行當時間不長,可以說就是一個學生,要向老師、要向“大牛”們去學習。因為我相信:你只要肯低頭,找到老師、找對人,他一定會教給你最寶貴的經驗。
我覺得在人生的道路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就是要不斷地歸零。一定要肯放下,肯歸零。要想到,我要從零開始,要保持一種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精神。在拼搏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那么,我們該怎么辦?要有忍耐力!你的忍耐力有多強,你的成就就有多高。你的承受力有多大,你的成功就會有多大!(作者為前乒乓球國手,這是其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 《開講啦》節目的演講)【原標題:鄧亞萍:轉型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