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球場上,我們習慣了費德勒與納達爾們賽后的擊掌寒暄;在足球場上,我們習慣了大羅與齊祖們賽后的互換球衣;即使是在奧運會羽毛球賽場上,諶龍在兩局脆敗于李宗偉后,仍禮貌地與這位中國隊的老冤家聊上幾句。在這種短暫交流中,勝者往往面露些許愧色,負者則送上恭喜,總之,人味十足,觀者無不樂見。
但這些,我們都很難在乒乓球賽場上見到。如果說中外選手間由于語言障礙,難有更多溝通,還情有可原,隊友交鋒,賽后握手也只是一帶而過,甚至都不愿多看對方一眼,讓人很難接受。
對于中國人為什么乒乓球玩得好,有一個形象的說法:那是因為中國人更擅長“耍手腕”。作為一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其職業生涯的大半時間都是在與隊友的明爭暗斗中度過的,登頂之路,破外敵易,破戰友難。鄧亞萍就曾說過:“在乒乓球隊,我沒有朋友。”王楠也在退役后回顧國手生涯時公開表示,她在上升期,每天都把李菊當成假想敵,日夜研究對方的技術錄像。正是在這種嚴酷的競爭環境下,我們的運動員往往要收斂起真性情,把干掉對手(多數時候是隊友)作為終極、也是唯一的目標。
因此,對于長年關注乒乓球的人來說,李曉霞與丁寧的血腥決斗,見怪不怪,反而是張繼科與王皓男人間的溫情相擁令人感慨。印象中,乒乓賽場上一次出現同樣的橋段還是在16年前,當時劉國梁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單決賽中意外戰勝從小看著他長大、亦師亦友的王濤。最后一球落地,當時剛剛20歲、稚氣未脫的劉國梁與師兄擊掌時,習慣性地歪了一下頭,然后露出虧欠般的尷尬一笑,王濤則還在因為剛才的發揮失常嘟囔著什么……二人剎那間表情和眼神的交會成為乒乓史上的經典一幕。
賽后的交流可以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恭維,可以是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微笑,可以是對比賽進程的探討,甚至可以是互相責問、辯論……但拜托,請不要冷漠。當你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地從對手身前掠過,即使你是勝者,碾過觀眾心的也只是一臺贏球機器,而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原標題:練乒乓球會使人變冷漠? 鄧亞萍:在隊里我沒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