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1987年8月到煤礦工作,10個月后擔任班長。23年來一直在井下一線從事巷道開拓工作。
榮譽:獲得河南省省管企業“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度河南省“感動中原十大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
勞動者感言:煤礦安全是職工最大的幸福。
煤礦生產中最危險的崗位是開拓掘進崗位。但有這么一位煤礦掘進工,23年間,居然連磕手碰腳這樣的小傷都沒有出現過。他帶過的230名礦工和培養出的13名優秀班組長以及他們帶領的班組,均未發生過工傷或事故。
這個人叫白國周,中平能化集團七礦開拓四隊的一名班長。
1987年,17歲的白國周來到原平頂山礦務局七礦開拓二隊,當了一名農民輪換工。剛上班沒多久,有一次白國周看到一名老工人手扶鉆頭在巖壁上打眼,樣子很是輕松,便也要求上去試試。鉆頭到他手里就不聽話了,扶著扶著就不轉了,后來竟然卡了進去,一下子耽誤了半個小時的生產。
一個小小的鉆頭怎么就有這么大的學問?于是,要強的他開始借來煤礦生產方面的書籍如饑似渴地學習。就這樣,他系統地學習了絞車、噴漿等10余個工種的操作原理和規程,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民工拿到了電車、絞車等工種的上崗操作證。第二年,他就成為當時七礦最年輕的一線生產班長。他兩次在中平能化集團技術比武中獲得錨噴“技術狀元”。2008年,他被中平能化集團聘為“錨噴首席技工”。
作為班長,每天下井后,白國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風門、絞車、軌道、耙斗機到工作面,依次檢查一遍,查找安全隱患。發現問題后,總是能處理的當場處理,一時處理不了的,就用粉筆留言。儀器上、水泥板上,“新道,絞車滾筒螺絲松了,處理后再開車”、“廣輝,頂板有空頂,馬上處理”等留言隨處可見。久而久之,工人們也養成了到崗先找“粉筆留言”的習慣,把班長查出的隱患處理掉,再干其他工作。
當班長20多年來,白國周結合井下工作實際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班組安全管理法,內容包括“三勤、三細、三到位、三不少、三必談、三提高”。最大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堅守安全管理制度,堅決做到不違章指揮,同時嚴格要求和監督班組成員遵章守紀、規范操作。
“當班組長,就要和大家心貼心。”在工作中,白國周堅持“三必談”:即發現情緒不正常的人必談,對受到批評的人必談,每月必須召開一次談心會。
祁廣輝是白國周班里的工人。有一天,為圖省事,祁廣輝和兩名工友只是把保險繩搭在礦車上,卻沒有掛上鉤。白國周在班中排查時發現了這一問題,就嚴厲地批評:“有十來個兄弟在下面干活,你們在上面也不掛保險繩,如果跑車,后果你們想到了嗎?那可是十幾條人命!”升井后,白國周在班前會上通報批評了祁廣輝,還罰了他50元錢。從那以后,祁廣輝再也沒有違章。
白國周常說一句話:“讓工人在井下安心干活,是安全生產的一大法寶。帶著情緒干活,很容易出事故。”
劉應偉曾因感情受挫而情緒低落,換了好幾個班組。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白國周鼓勵他,“只要好好工作,一切都會再有的”。為調整劉應偉的情緒,白國周當著全班人的面和他相約:如果當月上夠保勤班,就請他和大伙兒“撮”一頓。從此,劉應偉月月完成工作量,還當上了班長,重新組織了家庭。
葉振立、邢朝利、宋德松、薛二孩……在白國周的培養下,多年來先后有13人成長為技術全面、責任心強的班組長。這13名班組長如同蒲公英的種子,把白國周安全生產的好經驗帶到了新的班組,這十幾個班組也從沒有發生過安全事故。許多職工由衷地說道:“白國周就是咱煤礦安全的‘定海神針’!”【原標題:記中平能化集團七礦開拓四隊班長白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