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子夏易學考論

2013/7/15 8:54:24 點擊數(shù): 【字體:

 
    內(nèi)容提要:據(jù)史籍記載,孔子弟子卜子夏學《易》傳《易》,并有易學著作《子夏易傳》。由于《子夏易傳》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世很多學者懷疑子夏傳《易》之事。文獻告訴我們,子夏學《易》傳《易》應為事實。而《子夏易傳》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關文獻,說明子夏易學主要承緒孔子,兼容《易》之“古義”和“新義”的特點。特別令我們注意的是,子夏研習并傳授《歸藏》,這透漏了一個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學的傳承中,可能存在同時傳授《周易》和《歸藏》兩大易學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而這一點被以前的易學研究忽視了。

  關鍵詞:子夏;子夏易學;《歸藏》系統(tǒng);《周易》系統(tǒng)

  作者簡介:劉彬,男,山東滕州人,哲學博士,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易學和儒學。

一、子夏傳《易》

  子夏(公元前507~前420年)即卜商,為孔子精通六藝的七十子之一,在孔子的四科教育中,以精通“文學”(即文獻)著稱。孔子沒后,傳經(jīng)之功,子夏甚大,對此古人評價甚高,如東漢徐防在上疏中云:“臣聞《詩》《書》《禮》《樂》,定于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1](第1500頁)清人朱彝尊云:“蓋自六經(jīng)刪述之后,《詩》《易》俱傳自子夏,夫子又稱其可與言《詩》,《儀禮》則有《喪服傳》一篇,又嘗與魏文侯言《樂》。鄭康成謂《論語》為仲弓、子夏所撰。特《春秋》之作不贊一辭,夫子則曰《春秋》屬商。其后公羊、谷梁二子皆子夏之門人。蓋文章可得而聞者,子夏無不傳之。文章傳,性與天道亦傳,是則子夏之功大矣。”[2](第743頁)

  子夏傳《易》,隋、唐人言之最明,且評價極高。由長孫無忌所撰的《隋書·經(jīng)籍志》云:“昔宓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實為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系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為之傳。”把子夏與宓羲、文王、周公、孔子易學四圣并列,其贊譽可謂不可復加。李鼎祚在其《周易集解·序》中言易學自孔子至唐代的傳承曰:“自卜商入室,親授微言。傳注百家,綿歷千古,雖競有穿鑿,猶未測淵深。唯王、鄭相沿,頗行于代。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且《易》之為道,豈偏滯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學之徒,紛然淆亂,各修局見,莫辨源流。”[3]認為子夏獨得孔子易學真?zhèn)鳎瑵h、魏以來,雖說《易》之家眾多,但皆局于一偏,不得其正,對子夏易學也贊譽有加。

  子夏的易學著作,西晉荀勖《中經(jīng)簿》載“《子夏傳》四卷”,梁阮孝緒《七錄》載“《子夏易》六卷”,《隋書·經(jīng)籍志》載“《周易》二卷”,注:“魏文侯師卜子夏傳,殘缺。”唐人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曰“《子夏易傳》三卷”,陸注:“卜商,字子夏,衛(wèi)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師。”《唐志》云“《卜商傳》二卷”。看來《子夏易傳》由西晉時的四卷到隋唐時的二卷或三卷,可能已有所殘缺。至南宋時出現(xiàn)十卷本的《子夏易傳》,據(jù)說是唐張弧的偽作。至清《子夏易傳》為十一卷本,朱彝尊、四庫館臣認為是另一個偽本。

  但文獻中的另一些記載,又使人們對子夏傳《易》產(chǎn)生疑問,對《子夏易傳》的作者產(chǎn)生爭議。這些記載以兩處最為關鍵,形成子夏傳《易》研究的兩個最關鍵的問題:一是《史記》《漢書》所記載的先秦至西漢初儒家傳《易》世系中沒有子夏的名字。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此世系是:孔子——商瞿——馯臂子弘——矯疵——周豎——光羽——田何[4](第2211頁),《漢書·儒林傳》的記載是:孔子——商瞿——橋庇——馯臂子弓——周丑——孫虞——田何[5](第3597頁)。唐司馬貞、張守節(jié)考證馯臂子弘即馯臂子弓,矯疵即橋庇,周豎即周丑[4](第2211頁)。除馯臂子弓和橋庇的前后位置不同外,兩個名單基本一樣。兩書的傳《易》名單都沒有子夏,這確實從表面上對子夏傳《易》的說法構成挑戰(zhàn),也成為子夏傳《易》反對者的一條很有力的理由。另一處是對子夏易學著作最早記載的劉向、劉歆的《七略》,其含義模糊不明。《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嬰也。漢興,韓嬰傳。”《七略》既說“《易傳》子夏”,又提到“韓嬰”,那么“子夏”與“韓嬰”什么關系,《易傳》的作者到底是孔子弟子卜子夏,還是西漢燕人韓嬰,或者還是其他人?《七略》記載的歧義確啟人疑竇,因此《子夏易傳》的作者也就有了多種可能性,產(chǎn)生《子夏易傳》的作者約有六人的爭議(見下文)。

  關于第一點《史記》《漢書》所載儒門傳《易》世系,實際上涉及到先秦至西漢儒家易學傳承流派的問題。《漢書·藝文志》敘述孔子沒后,《春秋》《詩》《易》的傳承情況說:“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shù)家之傳。戰(zhàn)國縱衡,真?zhèn)畏譅帲T子之言紛然淆亂。”這說明在七十子那里,《易》學的傳承已分為數(shù)家。考諸文獻,七十子中有易學事跡者有子夏、子貢、商瞿等人。子夏的易學事跡,除上引文獻外,《孔子家語·六本》、《說苑·敬慎》載有子夏向孔子請教《損》《益》之道,《孔子家語·執(zhí)轡》記子夏聞古《易》而向孔子講述。帛易《要》篇記載子贛(即子貢)在孔子晚年好《易》時,與孔子討論《易》之卜筮的重要問題,《漢書·藝文志》錄有子貢的易學著作《子贛雜子候歲》,由此推測子貢也有可能傳《易》。商瞿傳《易》,除《史記》《漢書》的記載外,《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亦云:“商瞿,……特好《易》,孔子傳之,志焉。”因此,在孔子去世后,除商瞿外,估計子夏、子貢也都傳《易》,形成至少三家傳《易》的局面,而《史記》《漢書》所記傳《易》世系,所反映的只是其中一家——商瞿的傳《易》譜系而已。這樣說,我們還有其他的理由。大家知道,司馬遷的易學是承其家學,即太史公司馬談的易學,而司馬談承于楊何,楊何承于王同,王同承于田何[4](第3118頁,3127頁,3288頁)。因此司馬遷所記的自商瞿至田何至楊何的傳《易》譜系,正是司馬遷所承習的、始于商瞿的儒家的一個傳《易》流派,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國學網(wǎng)《學燈》 2008年第1期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子夏與《論語》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