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打破了理論局限,打開了新思路。為什么非要用膠墊呢?不用膠墊不也行嗎?
試驗成功了,他發明的底閥安裝上后,效果很好,五年過去了,這個底閥還沒有出過一次故障。
礦領導認為他的發明很有價值,決定為他申報專利,并將這底閥命名為“高興超排水泵底閥”,他成為全集團用員工名字為其技術革新成果命名的第一人。
嘗到了甜頭,高興超搞發明的勁頭更足了。一個個發明在他的巧手下排成了隊。
感恩之情
“永煤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搞了那么多發明,取得那么多成績,高興超始終對他們的企業抱著感恩之心。
很長一段時間,高興超腦海里總是存著這兩個影像:父親彎著腰,拉著一車石頭,每走一步,腿肚子上的肌肉都揪一下,堅硬的道路上似乎都被他用力踩下個腳印;過年了,父親又彎著腰,賠著笑,走東家進西家借錢去。
所以,當考上高中,卻因貧窮而放棄學業時,他一門心思要出力干活,用心做事,擺脫貧困。
他養肉鴿,起早貪黑,精心飼養;他承包磚廠,蛻了幾層皮,流了幾缸汗,但市場價格下跌,養鴿賠了;欠他賬的客戶跑了……風涼話隨之而來:“看他人怪能,干啥都不中!”
債務壓人,人言更壓人,高興超覺得抬不起頭來,覺得走投無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看到了永煤招工啟事,他想去試一試。
高興超老家柘城離永城百多公里,當地人對煤礦并不了解,一個觀念卻深植于心:下煤窯,那是玩命,不到走投無路,絕不下煤窯。
想起當年和妻子商量來永煤時的情景,高興超現在仍覺得好笑:
“要不我下煤窯吧!”高興超和妻子商量。妻子流了淚,嘆口氣說:“你干干試試吧!”
妻子流淚,高興超也噙了兩眼淚,只覺得心都揪到一塊了。
“誰知道,一進永煤,感覺全變了。”高興超說。花園式的礦區,標準化的宿舍樓,規范的井下作業,一切的一切完全和想象不一樣。更重要的是,農民工只要干得好,也能轉正,也能成模范,一個成為全國優秀班組長的農民工張占利,成了高興超心中的榜樣。
一個清晰的目標呈現在高興超面前:轉正,當模范。
肯吃苦,肯動腦,不到一年,他便被提拔為班長。妻子兒子為他驕傲,高興超更是激動萬分:“在老家,給人家干活,做得好了,最多是受兩句夸獎。在這里,做得好了,不僅有表揚,還有獎金,還能升班長、轉正。”
高興超搞發明,當時的安裝隊支部書記張志輝為他借來有關方面書籍,為他安排單人宿舍。
“礦工只要有個好點子,告訴大學生技術員,他們就會給你組織材料,提供相關理論和數據。”高興超說,他的許多發明創新都是在這樣的工作機制中實現的。
“把陳四樓煤礦辦成一所大學——讓管理人員在這里精耕思想,讓技術人員在這里發明創造,讓操作人員在這里歷練本領”。很熟稔地背誦了陳四樓煤礦這條標語后, 高興超說:“你知道這話對像我這樣想上學卻失去機會的人吸引有多大?這些年,我經常想,如果我當時能把高中上了,我想我會有更多的發明。”錯過了的學習機會,在陳四樓煤礦他又撿回來了,礦上編有企業文化叢書,在這些書籍里,他感受到智慧的光芒、創新的精神、文化的魅力。
正是由于企業在制度上的鼓勵與保障,在文化上的熏陶與鼓動,高興超,這個農民出身的初中畢業生,才找到尊嚴,才走上發明之路,走上自我發展之路。
如今,高興超已獲得了無數個榮譽,“感動中國的礦工”、河南省“百名能工巧匠”、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等;他在礦上的職務也在一步步提升,班長、隊長、黨支部書記。
采訪結束時,我們得知第二天高興超將到鄭州參加集團的勞模表彰大會,問及他穿什么衣服去時,他指著身上的“雅戈爾”西服,自豪地說:“就這一身!這衣服是單位發的,下到剛進礦的農民工,上到董事長,永煤職工人人都有,款式一樣,面料也一樣。穿上這身衣服,就感覺腰能挺得更直。”□文/呂志雄 王金海 劉 益 圖/張明俊【原標題 :“礦工發明家”高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