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漢語能力測試開考、書法進課堂引發的思考——如何重新發現母語之美

2013/9/11 8:46:09 點擊數: 【字體:

 
    ●現今年輕一代漢語讀寫能力的退化,已經到了不能不引起重視的地步。我們丟的不只是語言,而是我們的歷史與文化。

    ●要提升漢語魅力,不能走老路。研究怎樣調動人的積極性,讓國民真正認識和發現自己的母語和文字之美,這比什么都重要。

    ●主持人:本報記者 支玲琳

    ●嘉賓:張豫峰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解放觀點:國家語委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我們都已經普遍感到母語水平在下降,但是差到何種程度、差在哪里、怎么入手解決,卻毫無概念。 ”針對這種局面,首個以漢語母語人群為考察對象的“漢語能力測試”在本月開考。與此同時,教育部門正抓緊制定《中小學生寫字標準》,中小學將恢復書法課程。對于這兩個舉動,您有怎樣的解讀?

    張豫峰:國家語委連續幾年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及相關數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聯想到最近這一系列的政策舉動,可見政府層面很重視漢語的運用和發展,把語言文化的影響力稱為“軟國力”。現今年輕一代漢語讀寫能力的退化,已經到了不能不引起重視的地步。比如,每年的公務員考試,其應試主力是大學應屆畢業生。但我們看到,幾乎年年《申論》都會爆出不少雷人之作,其用詞之貧乏、邏輯思維之混亂、別字之泛濫令人瞠目,我常常會在現代漢語課上拿這些例子來警示學生。

    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只要是中國人,就會說漢語,語言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花氣力去學。這種輕視母語,把語言工具化的傾向,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上海有這樣的說法:“內環說外語,中環說國語,外環說滬語”,直接是把語言和收入地位劃上了等號。甚至有些大學聯考、職稱考試,也是不考語文而考英語。這就給人造成這么一個印象:如果學不好外語,很可能就出不了國、進不了外企、拿不了高薪;但如果母語不精,并不會為此付出什么代價。從我們語言學者的角度看,這是很痛心的。因為我們丟的不只是語言,而是我們的歷史與文化。現代語言學前驅羅常培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曾寫過 《中國人與中國文》一書,里面說到,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一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當時就已點到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搞漢語能力測試,并且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初衷就是要讓國人掌握好母語文字,而且要把其中蘊藏的文化承接下來。

    解放觀點: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傳統的“重文輕理”到如今“重理輕文”的轉變。從這個角度看,母語弱化是否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張豫峰:這不是一個權重的問題,而是一個重視和認知的問題。我們究竟把母語置于怎樣的地位?現在不僅全民學外語,就連有些搞漢語研究的,也紛紛說漢語沒有自己的語法理論,強調借鑒西方理論。凡事以西方為背景,方被視為言之成理。諷刺的是,現在就連搞中國古漢語研究的,都必須考英語。我認為,與國際接軌無可厚非,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分強化英語的結果,就是弱化了自己。

    所以今天重溫母語、強化母語,其實是為了重拾國人對自身文化的那份自信。當年,李光耀先生曾這樣告誡華族新加坡人:若不學習華語,我們必須準備付出巨大代價,使自己淪落為一個喪失自身文化特點的民族,成為一個偽西方。

    解放觀點:還有人把漢語衰落、人文失落,歸咎于網絡語言的流行,您贊同嗎?

    張豫峰:網絡語言其實就是一種鍵盤化的口語。這不是對漢語的惡搞,反而體現出了中國年輕人的激情和想象力。比如“被××”、“打醬油”,這些都體現了年輕一代對社會的積極思考。其實社會就像過濾器,只要是大家都覺得好的,自然會被接受;真正惡搞、不入流的,自然會被淘汰。像“灌水”、“拍磚”、“給力”,現在都已經主流化了。而傳統媒介,也因為有選擇地積極接納了網絡語言,也變得更有時代感。母語危機,說到底是因為社會的浮躁和功利。

    解放觀點:輿論普遍認為,被稱為“母語四六級考試”的漢語能力測試肩負著“振興母語”的使命。您認為它能做到嗎?

    張豫峰:這個考試如果是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出于摸底的目的,那無可厚非。但如果它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民漢語水平,我認為很難。語言文化測試,千萬不要落到要靠行政手段去干預、強制的地步,甚至衍生出類似英語四六級的考試產業來。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至于語言文化是否應該以硬性的手段加以推廣,我的觀點是,一開始可以做一些剛性的規定和考核,但不能總是處于一種強迫狀態。文化教育,最終還是要靠興趣來潤養。

    要振興母語,比起考試來,更現實的恐怕還是從基礎教育抓起,加緊語文教改。像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我就覺得很好。因為文字、文學的教育和培養,不是成年后補課可以補好的,應該從小學、中學就開始學習。就像看童話書,就是應該在孩提時代,因為那樣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對世界的美好認識。但如果那個階段空缺了,等到成人了,再給他看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那還有用嗎?完全不對味了。語言學習也是如此。

    我的觀點是,即便這種測試的確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也不能板著面孔讓大家應試。這樣又會變成一種死記硬背,委實意義不大。更何況,這種標準答案式的考試,我們還少嗎?我身邊有一個孩子上小學面試語文,題目是樹枝上飛來()小鳥。這個孩子答,“飛來幾只活潑的小鳥”。老師打了一個叉,說只能寫“幾只”,因為書上寫的就是“幾只”,“活潑”不能加。這是活生生的扼殺天性,扼殺對美好事物的認識,硬是讓我們的孩子變得貧乏。所以,要提升漢語魅力,不能再往這條老路上走。研究怎樣調動人的積極性,讓國民真正認識和發現自己的母語和文字之美,這比什么都重要。【原標題:漢語能力測試開考、書法進課堂引發的思考——如何重新發現母語之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2011年10月1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