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能力測試開考、書法進課堂引發的思考——如何重新發現母語之美
2013/9/11 8:46: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現今年輕一代漢語讀寫能力的退化,已經到了不能不引起重視的地步。我們丟的不只是語言,而是我們的歷史與文化。
●要提升漢語魅力,不能走老路。研究怎樣調動人的積極性,讓國民真正認識和發現自己的母語和文字之美,這比什么都重要。
●主持人:本報記者 支玲琳
●嘉賓:張豫峰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解放觀點:國家語委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我們都已經普遍感到母語水平在下降,但是差到何種程度、差在哪里、怎么入手解決,卻毫無概念。 ”針對這種局面,首個以漢語母語人群為考察對象的“漢語能力測試”在本月開考。與此同時,教育部門正抓緊制定《中小學生寫字標準》,中小學將恢復書法課程。對于這兩個舉動,您有怎樣的解讀?
張豫峰:國家語委連續幾年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及相關數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聯想到最近這一系列的政策舉動,可見政府層面很重視漢語的運用和發展,把語言文化的影響力稱為“軟國力”。現今年輕一代漢語讀寫能力的退化,已經到了不能不引起重視的地步。比如,每年的公務員考試,其應試主力是大學應屆畢業生。但我們看到,幾乎年年《申論》都會爆出不少雷人之作,其用詞之貧乏、邏輯思維之混亂、別字之泛濫令人瞠目,我常常會在現代漢語課上拿這些例子來警示學生。
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只要是中國人,就會說漢語,語言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花氣力去學。這種輕視母語,把語言工具化的傾向,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上海有這樣的說法:“內環說外語,中環說國語,外環說滬語”,直接是把語言和收入地位劃上了等號。甚至有些大學聯考、職稱考試,也是不考語文而考英語。這就給人造成這么一個印象:如果學不好外語,很可能就出不了國、進不了外企、拿不了高薪;但如果母語不精,并不會為此付出什么代價。從我們語言學者的角度看,這是很痛心的。因為我們丟的不只是語言,而是我們的歷史與文化。現代語言學前驅羅常培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曾寫過 《中國人與中國文》一書,里面說到,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一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當時就已點到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搞漢語能力測試,并且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初衷就是要讓國人掌握好母語文字,而且要把其中蘊藏的文化承接下來。
解放觀點: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傳統的“重文輕理”到如今“重理輕文”的轉變。從這個角度看,母語弱化是否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張豫峰:這不是一個權重的問題,而是一個重視和認知的問題。我們究竟把母語置于怎樣的地位?現在不僅全民學外語,就連有些搞漢語研究的,也紛紛說漢語沒有自己的語法理論,強調借鑒西方理論。凡事以西方為背景,方被視為言之成理。諷刺的是,現在就連搞中國古漢語研究的,都必須考英語。我認為,與國際接軌無可厚非,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分強化英語的結果,就是弱化了自己。
所以今天重溫母語、強化母語,其實是為了重拾國人對自身文化的那份自信。當年,李光耀先生曾這樣告誡華族新加坡人:若不學習華語,我們必須準備付出巨大代價,使自己淪落為一個喪失自身文化特點的民族,成為一個偽西方。
解放觀點:還有人把漢語衰落、人文失落,歸咎于網絡語言的流行,您贊同嗎?
張豫峰:網絡語言其實就是一種鍵盤化的口語。這不是對漢語的惡搞,反而體現出了中國年輕人的激情和想象力。比如“被××”、“打醬油”,這些都體現了年輕一代對社會的積極思考。其實社會就像過濾器,只要是大家都覺得好的,自然會被接受;真正惡搞、不入流的,自然會被淘汰。像“灌水”、“拍磚”、“給力”,現在都已經主流化了。而傳統媒介,也因為有選擇地積極接納了網絡語言,也變得更有時代感。母語危機,說到底是因為社會的浮躁和功利。
解放觀點:輿論普遍認為,被稱為“母語四六級考試”的漢語能力測試肩負著“振興母語”的使命。您認為它能做到嗎?
張豫峰:這個考試如果是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出于摸底的目的,那無可厚非。但如果它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民漢語水平,我認為很難。語言文化測試,千萬不要落到要靠行政手段去干預、強制的地步,甚至衍生出類似英語四六級的考試產業來。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至于語言文化是否應該以硬性的手段加以推廣,我的觀點是,一開始可以做一些剛性的規定和考核,但不能總是處于一種強迫狀態。文化教育,最終還是要靠興趣來潤養。
要振興母語,比起考試來,更現實的恐怕還是從基礎教育抓起,加緊語文教改。像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我就覺得很好。因為文字、文學的教育和培養,不是成年后補課可以補好的,應該從小學、中學就開始學習。就像看童話書,就是應該在孩提時代,因為那樣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對世界的美好認識。但如果那個階段空缺了,等到成人了,再給他看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那還有用嗎?完全不對味了。語言學習也是如此。
我的觀點是,即便這種測試的確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也不能板著面孔讓大家應試。這樣又會變成一種死記硬背,委實意義不大。更何況,這種標準答案式的考試,我們還少嗎?我身邊有一個孩子上小學面試語文,題目是樹枝上飛來()小鳥。這個孩子答,“飛來幾只活潑的小鳥”。老師打了一個叉,說只能寫“幾只”,因為書上寫的就是“幾只”,“活潑”不能加。這是活生生的扼殺天性,扼殺對美好事物的認識,硬是讓我們的孩子變得貧乏。所以,要提升漢語魅力,不能再往這條老路上走。研究怎樣調動人的積極性,讓國民真正認識和發現自己的母語和文字之美,這比什么都重要。【原標題:漢語能力測試開考、書法進課堂引發的思考——如何重新發現母語之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201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