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陽卷煙廠制絲車間,有一位年輕的修理工,從他成長的軌跡中,能看到“釘子精神”、“鐵人”勁頭,還有“感恩”的心……
“釘子“精神
“新鋒對技術鍥而不舍,孜孜以求,干工作有股‘釘子’精神。”制絲車間主任孫玉君這樣評價張新鋒。
1999年,張新鋒從鄭州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南陽卷煙廠制絲車間從事電修工作。10年間,他完成了從一個懵懂的學生到行業勞模的躍遷。
有人說他對技術有“靈性”,其實張新鋒知道這是“鉆”出來的——
剛剛進廠,他拿著技術資料對著密密麻麻的電路,摸清每個電路的功能;在制絲線技改中,他總是圍著專家問個不停;節假日不是到圖書館購買電子、機械、網絡等書籍,就是“泡”在互聯網上查閱技術資料。為擠出時間多學知識,他究竟啃了多少袋方便面,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已無法計算。
年初,為提高加香精度,降低物料損耗,南陽卷煙廠將傳統的單批次生產模式改為多批次同牌號連續生產,一連串的技術問題自然地落到了張新峰的肩上。由于參數調整過程比較復雜,剛開始的幾次試驗都沒有成功,晚上回到家中,他滿腦子都在尋找失敗的原因,直到凌晨,突然想到一個方法,馬上“記錄在案”……憑著這份“鉆”勁,該創新項目順利實施。
“知識就是力量”。在短短的幾年間,他修改、優化控制制絲流程30多處,改造技術項目10余項,成功解決了制絲生產工藝中的很多難題,設備故障率由原來的4%降到現在的不足1%,設備完好率由原來的95%上升到100%,每年為企業節約改造費用數百萬元。
“鐵人”勁頭
過硬的維修技術,使張新峰成為制絲網絡控制“挑大梁”的專家,解決維修中的“急、難”活兒,他是“排頭兵”。在旁人看來,張新峰有很多榮譽,不需那么拼了。可每當有人勸他好好地休息休息,他總是笑著說:“聽到車間設備出現故障,心里就忍不住著急啊。”
他有個習慣,只要聽到家里電話響,總條件反射去“搶”,久而久之,愛人也養成了不接電話的習慣,愛人嗔怪地說:“我的這個‘壞’毛病,他是‘罪魁禍首’。”張新鋒笑著說,習慣了!他的手機24小時開通,不論是深更半夜、風雨雷電,只要有維修任務,第一個趕到現場的總是張新鋒。因為他知道作為電修組組長所肩負的責任。
張新鋒還有“拼命三郎”的綽號,2009年南陽卷煙廠對制絲線網絡控制進行技術改造,為把新推行的SPC技術融入到新網絡中,他3天沒有回家,堅守在改造現場,白天和技術人員交流,晚上親自進行試驗論證,困了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休息一會,連廠家技術人員都被他這種拼勁所感動。
不知道在多少個熟睡的夜里接到電話后趕往故障現場,不知犧牲了多少個休息日、多少個與家人團聚的時刻……
提起家人,他總是滿臉愧疚。最讓他難以忘記的是,2002年,新制絲線剛剛投產不久,設備還處在試運行期,加班熬夜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直到孩子出生那天,他才請了一天的假,可剛剛把妻子送入手術室,得知新線故障停機。他咬咬牙,毅然轉身離開。當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醫院,看到剛剛出世的孩子,他淚眼朦朧……
“感恩”的心
不論是南陽卷煙廠的“訂單式”培訓中、還是車間的技術講座中,張新鋒都是一個響當當的“金牌”老師,他也非常樂意為職工講課,他說,把技術傳遞給N個人,這份技術也就變成了N份。
他還是車間電器網絡攻關小組、輥筒類設備交流平臺、動能提高訓練室等技術團體的發起者和組織者。2008年進廠的車間電修組職工楊學輝,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缺乏實踐經驗。張新峰主動找到他,把自己掌握的維修技術和心得傳授給他,在張新峰的幫助下,楊學輝迅速成長為車間電修組骨干。
2003年8月,南陽卷煙廠面向全廠招聘網絡管理員。這是許多年輕人向往的崗位。對于張新鋒來說,更是一次走出車間,走上管理層的大好機會。憑實力,他完全可以競聘到這個崗位。面對機會,他也曾怦怦心動,然而,當看到車間領導殷切的目光,想到技術尚未完全純熟的制絲電氣網絡維修隊伍時,他選擇了留下。
他的同學中很多人都在外創出了一番事業。每當同學聚會,大家問起他的收入時,都有些詫異,以他的技術和名氣,在南方私企中,收入會是現在的幾倍。對此,他一笑了之。上海、廣州等公司看中了他的“名氣”,多次來廠挖他,許諾以高薪、車房等優厚的待遇,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說:“我的成長離不開企業的培養,我要把學到的技術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是啊,也正是這種感恩的心態,使他在人生的一次次抉擇中更加堅定。【原標題:張新鋒:追逐年輕的夢——記河南中煙南陽卷煙廠制絲車間電修組長張新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