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一輛不同尋常的客車,它代表的不僅是宇通的年產銷量達到了四萬輛規模,更代表著中國客車業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然而,對于這個具有重要歷史標志的下線活動,啟動者既非官員、也非企業高層,而是來自用戶的代表——鄭州交運集團董事長趙軍偉和宇通的員工——全國勞動模范雷勇。
在這一重要時刻獨具匠心的選擇,代表著宇通承前啟后發展的力量,彰顯著宇通永續經營的理念——“以客戶為中心、以員工為中心”,宇通廠房之上鐫刻的這12個大字,似乎是這一選擇最好的注解。
我們知道,勞模是勞動者中的模范。而勞動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財富,對社會有貢獻。在“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時,勞模的示范作用就顯得異常重要。雷勇是宇通的員工,他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普通的工作和生活中,成為宇通,抑或這個行業,甚至全社會的楷模,他是這個時代的領跑者。以員工為中心,在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宇通選擇雷勇,就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員工在勞動中創造自己的價值、企業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
站在人們面前的雷勇,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給人的感覺倒是有些靦腆和不善言詞。剛來宇通時,單位要給像他這樣的技術人員福利分房,但家庭負擔重的他,卻因拿不出5萬元,竟想推托掉這樣的好事。
別看雷勇在技術上充滿智慧,但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至今令朋友津津樂道。放假帶孩子去醫院打預防針,轉了半天愣是找不到地方。大男子主義的他只知站在那里發脾氣,卻不知找在該醫院當醫生的夫人。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員工,卻成為推動宇通快速成長的代表者。
9年前,宇通正值發展的轉折期,急需大量的底盤技術人才。29歲的雷勇就是從那時起來到的宇通。令雷勇沒想到的是,剛來不久,負責客車用空氣懸架的研發和生產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當時國內空氣懸架剛剛起步,兩三人組成的研發小組,既無設計經驗、設計手段,也無現成的技術可供參考,有的只是一些資料的只言片語。但是沉默寡言的雷勇愣是憑著韌勁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空氣懸架,填補了國內空白。迄今為止,宇通空氣懸架累計生產兩萬余套,為公司創造利潤兩億多元。
腳踏實地、積極進取、刻苦鉆研是雷勇工作的風格。2006年初,大型高檔客車市場為了安全,開始出現了盤式車橋的需求。當時,國內眾多車橋供應商的技術還建立在卡車橋基礎上,盤式車橋的出路似乎只能是進口。為了掌握核心技術,宇通決策層決定,成立技術小組,研發盤式車橋。這一攻關重任再次落在了雷勇肩上,與空氣懸架一樣,所有的人都沒接觸過這一技術。但兩年下來,反復的試驗改進,雷勇和他的伙伴們終于開發出多種自制盤式車橋,結束了宇通依賴進口的局面,就此核心技術掌握在了企業自己的手中,使宇通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主動。
“宇通的每一次發展,都使我學到很多東西。宇通給每個人平臺,‘崇德、協同、鼎新’的企業理念使很多像我這樣的人隨宇通一起成長。”樸實語言的背后,是不斷發明、不斷創造,為社會奉獻智慧。
9年來,從普通技術員到懸架廠長助理,到技術中心底盤室公路底盤組組長,再到底盤零部件單元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盡管雷勇的角色在不斷轉換,但其腳踏實地、積極進取、刻苦鉆研技術、勇于創新的精神始終沒變。客車用車架、7系列客車底盤、消音器等等技術的研發和改進,雷勇自己都已數不清有多少。雷勇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塑造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新形象——知識工人。
對于得到的耀眼榮譽和光環,雷勇平靜地說:“其實,任何一項成績的取得,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團隊的協同,沒有無數宇通人的支持,哪會有我雷勇。其實,像這樣的,宇通有很多。”
實際上,雷勇說得是實在話。在宇通,類似雷勇這樣勇于奉獻、積極進取、刻苦鉆研的人有很多很多。“一體供氣法”、“小黃的偏距測量器”、“土造焊接流水線”……這些員工的故事在宇通舉不勝舉。
雷勇代表了宇通的價值取向,也代表了宇通的人文精神。越來越多的雷勇正成為宇通發展的中堅力量。雷勇之所以成為四萬輛下線儀式上的主角,其實,就意味著宇通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雷勇在新起點上成為宇通蓬勃向上的力量。【原標題:四萬輛的光榮屬于像雷勇這樣的宇通萬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