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著長板凳、小椅子的大爺、大娘們樂樂呵呵地來了,嗑著瓜子、拉著家常的大嫂、小媳婦兒們嘻嘻哈哈地來了,四處呼喊著、蹦跳著的孩子們來了……
6月29日下午7點多鐘,陳啟平把音箱往運糧溝村山坡的一片空地上一放,打開電源,說先播放一首音樂吸引村民,話音未落,極具穿透力的音響即刻彌漫綠意盎然的山溝,驚天動地,那一刻,記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音樂的純凈與悅耳動聽。
精神家園
聽到音樂的山民,陸續來到放電影的山坡空地,等待電影的開始。目睹此情此景,童年精神家園的幸福漣漪又在心中蕩漾,這種精神還鄉的方式勾起那個年代人們太多的回憶:與村里的同伴跑六七里地去看一場電影,一部《地道戰》看了無數遍不厭其煩,同伴們連電影情節都會表演。數十年過去了,這里的人們仍然在享受著這種文化方式的滋潤,不離不棄,只是觀眾日漸稀少,不像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放電影,動輒幾百上千人觀看。那是個文化匱乏的年代,一場電影來的太不容易。如今,每個村子無論大小,每個月村民們都能看上一場電影,陳啟平今天要完成的正是國家“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公益電影放映任務。
鄉間文化傳播者
今年49歲的陳啟平是嵩縣車村鎮黃柏村人,從1989年開始當放映員至今,已堅守鄉村文化陣地23年。作為鄉間文化傳播者,他為車村鎮26個村莊放映達5000多場,觀眾達60萬人次。故鄉記憶作為一種生命體驗,陳啟平給了鄉親許多的回憶和向往。
2005年之前,陳啟平放映膠片拷貝16年,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車村鎮東西長100余里,南北寬80多里,行政村之間跨度大,再加上路途遙遠崎嶇,他的青春時光都播灑在這伏牛山區。2006年,推行數字電影后,陳啟平作為洛陽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車村鎮放映員,承擔了該鎮的數字電影放映工作。根據國家“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總體要求,陳啟平每年承擔著321場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如此一來,除去惡劣天氣,一年365天有2/3的時間,他都會騎著三輪車拉著放映設備,翻山越嶺,進村放映電影。陳啟平放映電影到達最遠的村子叫拜石村,從出發地到目的地50多里。拜石村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伏牛山深處,山路崎嶇難行。去拜石村放電影,上午就得裝好設備出發,趕到時太陽就快落山了。如果遇上刮風下雨天,三輪摩托車拉著設備上不去,他就把設備馱在背上向上爬,只是為了能看到村民熱情的招呼和親切渴盼的笑臉。因為要準備放映設備,陳啟平的晚飯往往都是啃方便面或吃當地老鄉端到放映場的飯菜。在放映現場,當他端著一碗熱騰騰的小米湯,一口一口喝著的時候,身旁被銀幕反光映著的一張張笑臉,就是他內心最大的安慰。
農民的福氣
陳啟平是車村鎮5.5萬名百姓的文化使者,他的出現會讓孩子們歡天喜地,會讓姑娘小伙打扮得漂亮時髦出現在銀幕前。幾十年來,電影帶給山區人民的是心靈慰藉和精神享受。由于電影,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由于電影,他們知道了世界的無限精彩。目前,我省農村像陳啟平這樣的電影放映員有4600多人,有4.78萬個行政村數千萬群眾在享受著這種文化晚宴,這是農民的福氣,陳啟平說也是他的福氣。因為,在當地,像陳啟平這樣的人屬于文化人,文化人傳承的責任是對后代的教育。陳啟平沒有失敗,他唯一的女兒今年參加高考,過了二本分數線,目前正在填報志愿選擇高校,陳啟平的愿望是女兒能學電影專業!驹瓨祟}:洛陽嵩縣陳啟平用電影點亮山村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