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華作品集序言
2013/9/17 15:24:1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張藝華捧著厚厚的一疊自己近年的作品照片,讓我為他即將要出版的畫冊作序。粗粗瀏覽與我兩年前印記中藝華的山水畫作品大不相同,顯然有了質的飛翔。
這批山水畫作品,看上去,很有些“春山如笑,秋山如妝”的美好而悅目的感覺。我問藝華,為什么在你的山水畫中采用很多黑、白、灰等裝飾構成的形式因素呢?藝華脫口答“在我眼里,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都是有機共融,和諧相處自然而然的含露著美的構成因素,這是其一。其二,我很希望我的山水畫,不同于他人的語言形式面貌”。藝華坦誠、樸實、簡約、哲理的話語間映出他在探索山水畫的路徑中個人的明確追求。
是的,每個畫家都在力圖以獨有的形式語言來詮釋自己對自然界,對生活的理解。尤其在有著千年
歷史的中國畫領域中而真正能夠找到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有別于他人而只屬于自己的筆墨形式是何等之難,我們不難看到在全國性人物、山水或花年畫的各種分類畫展中,作品其貌雷同酷似等現狀十分嚴重。每每觀其單幅作品時,以筆墨的形式法則,要因去品評似無可挑剔,可細品其畫,其意其境其新內涵全無者比比皆是,屢見不鮮,甚至可用泛濫成災一詞來形容。我想:形成現狀的原因大概有兩種情況,一類畫家還在臨寫摹似期,其間處在意識模糊或尚未明確自己該如何追求階段,另一類畫家還不知藝術家若想步入高峰必須選擇孤獨行進的路程。并要有勇氣不間斷的在探索中找尋不同世人的獨具個性風貌的語言形式,才有可能駛向彼岸。
很顯然藝華的作品,看上去尚未形成成熟完美的體系。但我很高興的看到,藝華已初步具有了自己個人語言方式,并掌握了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獨立表現自然形態,在自我心中的意象符號,而這種符號是他在多產的作品的實踐中而得到的,這是難能可貴的,他已為自己繼續攀登藝術高峰獨辟出一條只屬于自己的蹊徑,并仍在行走著。
細品藝華的作品,就會發現他的山水畫中,以太行山和新疆阿爾泰山為題材的作品很多,原來這也是他有別于其他山水畫家而獨特經歷所致,張藝華原籍河南內黃人,家居太行,少年時終年以太行山為伴,成長中太行印記入髓。所以太行山一帶的影像,已溶化在血液中,腦海里。必然形成與眾不同的心理感受。
而藝華16歲參軍,駐守在新疆天山的阿爾泰山脈,這又是藝華得天獨厚的偏得。新疆天山的山高天闊,風情雨霾,晨暮晝夜,在他成長過程中,悟化著他的心靈。這也是他構成他有別于他人的重要的自然因素。我們常說“畫如其人”,這許許多多豐富閱歷的積累,亦是成善畫家自身的難得的自然天成的財富。
我始終認為自然天成是中國畫的較高的境界,真情釋放是一個中國畫畫家較高的品味,而自然無需刻意追求,自然是筆與墨的有機結合,自然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理解,而對一個山水畫家來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一個綜合體驗和積累并在深層思想意識中形成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和意象,只有當畫家將這些來自自然不同于他人的獨有感受,通過不同于他人的豐富的修養、判斷、以其純熟的技法高度完美的語言形式結合呈現出來,產生深邃的情感表達,這既是真與率真的真情釋放。
觀藝華的作品,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馬書林【原標題:張藝華作品集序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07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