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走到了一個必須轉型發展的關鍵期。” 20日,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主講人杜祥琬院士在英大傳媒研究院與《亮報》舉辦的“能源大講堂”上表示,資源和環境制約等全球變化因素,對傳統能源格局提出挑戰,我國需要尋求最優的能源發展戰略和路線。
據杜祥琬院士介紹,“十五”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過快增長,十年增長2.2倍,對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我國GDP目前占世界生產總值不到10%,但能源消耗已達20%,能源排放的污染氣體居世界之首,溫室氣體占世界總量的25%。單位GDP的能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都過高。我國煤炭的年產量已達30億噸,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符合科學產能的要求,多半產能達不到安全生產和保護環境、生態的國際標準。
“中國沒有粗放的資本。”杜祥琬指出,我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在守護環境底線基礎上精心設計的發展過程。他提出了“科學、綠色、低碳”的能源戰略,建議“十二五”期間推進核電、水電和天然氣的發展,加快煤炭潔凈化和安全生產,支持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創新發展,采取有力措施改變汽車業和建筑業的發展模式等。
在談及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時,杜祥琬表示前景樂觀,原因有二:首先,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可利用的太陽能發電資源約20億千瓦;其次,國內需求大,目前由于三頭在外,產品價格較高“用不起”。“我國的光伏產業正處于轉型的困難期,產業形態須轉向國內需求為主。不要急于上規模,關鍵要進行科技創新,掌握核心競爭力。”
杜祥琬預測,我國可能在2015年前后進入能源多元結構階段。到2050年,我國將基本完成能源體系的變革,實現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學平衡。屆時能源結構中,潔凈能源將占一半以上,并呈繼續增加勢頭。
當日,英大傳媒研究院舉行了揭牌儀式,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英大傳媒研究院學術指導委員會顧問杜祥琬、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智石智庫秘書長朱敏等專家出席了儀式。英大傳媒研究院由英大傳媒投資集團創辦,旨在充分發揮各方學術研究和媒體資源優勢,開展能源經濟、傳媒業態、藝術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與傳播活動,為能源行業、專家學者、社會公眾搭建溝通的橋梁,通過專業傳媒與研究機構的協同創新,提升學術研究的影響力和貢獻度。(和佳)【原標題:杜祥琬:中國已走到經濟轉型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