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究生的培養學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規定,我國的碩士學位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要求水平較高。王老師認為,根據我國國情特點,碩士研究生學制應變三年制為實行彈性制,最好設置為兩年到三年,即允許部分優秀學生兩年畢業,其余最長可以延長到三年畢業。這樣可以調動部分優秀學生的積極性,及早投入到博士的研究工作中去;工作的學生也可以盡早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當中去。
王光遠院士曾用十年來過教學關,對"為師之道"他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具體針對研究生培養,他概括成三點:第一要高標準。在研究生培養初期階段,主要是靠導師的正確引導,因為研究生在學習初期階段,由于知識積累不足,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所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在哪里,而導師有一定本學科的經驗積累,總攬學科發展方向,可以指引學生向熱點難點方向發展。在研究生培養中后期階段,研究生對學科有了一個總體認識,應該在創新上下工夫。導師要站在科學的最前沿,引導學生去開辟新領域。對國內外的科研成就要時刻關注。第二要嚴要求。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學生,這是一種態度。第三要為學生創造條件。王院士談到了馬祖光院士"甘為人梯"的精神。他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快樂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對老師來說更是一種光榮,你的學生比你強才證明你更有水平。師者何求,學生的成就就是他們最大的財富。但不要浮躁,要沉得住氣;不要急功近利,要扎實。
王老師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除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外,更可貴的是,他還為祖國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他的學生中有好多人已經成為院士,如只有中專學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建筑抗震專家周錫元;2003年當選的58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42歲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歐進萍(而且是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至今為止年紀最輕的院士),他們已經成為中國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中的領軍人物。
愛好-勞逸結合,注重效率
談到愛好,王老師就談到了他的夫人葉崇敏女士,以前他埋頭做科學研究,難得有時間去參加活動。在65歲時受英國某大學邀請作學術報告,他的夫人陪他一起去的,回來之后,葉女士說:"你看英國人生活方式多合理。∥覀円矐撳憻捄梦覀兊纳眢w,做到勞逸結合,注重效率,才能更好的為祖國工作啊"。從這以后,在閑暇時間他就和老伴一起學習唱歌和跳舞。
王老師笑著說:"適當的業余愛好可以開闊胸襟,陶冶情操,目的是讓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但盡量避免做費腦的運動。例如散步等就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但下棋就很費腦力,當代研究生應該發展好的業余愛好,才能和科學素養相得益彰"。另外,"科學家也要懂人文社科知識,思想才會更活躍,思路也會更開闊。就像一臺計算機一樣,自然科學是'硬件',而社會科學與哲學是'軟件'。
后記--寄語未來,心房暖暖
王院士對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最后他在談話中中肯地說,一是明確目的,端正態度。振興中華是老一輩的愿望,而對現代的青年人來說,振興中華是個可及的現實。要在21世紀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世界強國,是青年一代的重任。二是艱苦奮斗。現在生活上沒苦可吃,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搞研究,去為祖國做出更多的貢獻,要與科學研究上的"苦"做斗爭。三是集治學、工作、學習于創新實踐。王光遠院士反復強調,創新不是標新立異,創新是通過對事物長期研究,發現有生命力的發展方向。要深入實踐。創新是科研工作的靈魂,而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更要認真對待原有的知識,全盤否定并不等于創新,創新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去發現并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
在王院士家的庭院中,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自己親手栽種的花花草草,看得出來,他同樣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慈祥的面容、寬容的心境與深邃的思想,閱讀王光遠院士,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馨與寧靜。一切都是那么平凡,那么自然、真摯。在交談中,不僅可以領略到他的人生歷程,更能感悟到他的愛國主義情懷與人生觀息息相通!驹瓨祟}:一心為國赤子情懷——王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