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魅力是王光遠院士的凝聚力和親合力之所在。成為教師之后,王光遠院士在格外勤奮的工作中漸漸悟出:奉獻是與人為師的靈魂所在。這種奉獻是心靈的凈化,是品德的純潔,是無私地給予,是對學生無限的關心與呵護。所以,他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古訓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永遠的座右銘,常常回味咀嚼,反復對照自己。
"師者,人之模范也"。一個教師人格高尚,勤奮敬業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熱情,勢必影響到學生,帶動學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做為研究生的導師,他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又是無處不在的,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王光遠院士治學嚴謹,為人正直誠懇、謙虛隨和,對待每個學生都像朋友一樣的平等,絲毫不見大師的架子,深受師生們的愛戴。他一貫倡導民主學風,把自己的學術思想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讓大家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討論。與學生做朋友、和年輕教師在一起,他在教學活動中極力強調和鍛煉他們動手能力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學技巧與態度上向他們傳授新觀念和新方法,引導他們努力拓寬知識面,緊跟本專業前沿學科、安心從教等言傳身教而成為他們的榜樣。他還把自己的一些比較成熟的科學構思,甚至是半成熟的研究成果交給研究生,并把自己積累的大量資料及時推薦給學生,讓研究生們自己解決其中的一些困難問題。這樣,不但使研究生們得到了有效的鍛煉,而且擴大了研究成果,真正收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他對研究生們的指導嚴肅認真,提出"高起點,嚴要求"。他善于根據自己對學科發展的預測,結合學生本人的知識結構和興趣,以及主客觀條件為學生確定研究方向和課題,然后加以及時有效的指導。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懂得了做好科研課題需要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共事,博采眾長的工作態度,營造一個和諧、親密相處的人際關系氛圍。導師與學生共同研討,導師更接近學生,學生更了解導師,情感的交流使導師的敬業精神,淵博的知識和人格的魅力得到完美的體現。這個過程,既是學生將專業知識付諸實施,運用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的學術水平得到提高,敬業精神逐漸形成的過程。正是因為他的平凡正直、熱情與寬容,贏得了人們對他的由衷尊敬。
科研-把握方向科學選題
對于科學研究,王光遠老師稱自己在1956年才開始正規的科學研究。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在別人后面爬行,這是為學治學的精髓。對于科學研究的選題,是非常重要的?蒲羞x題的條件:首先科研課題一定要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要對國際上存在的問題有了解,有前瞻性的認識,要看國際上的文獻,但同時必須注意不要迷信權威,科學是發展的,同時要與實驗條件和祖國需要聯系起來;而且要及時的修改研究方向,如果當時的條件不能滿足,那么再好的方向也不能實現?梢韵热プ隹赡軐崿F的方向,那些暫時不能實現的方向,等條件成熟后再做。
1955年,國務院提出十大研究課題,其中土木建筑方面的就是"抗地震結構的計算方法"?紤]了國家的迫切需要、結構力學發展的趨勢和本人的主客觀條件后,王光遠院士響應號召,參與了當時在我國尚屬空白的這一研究領域的開辟工作。當時,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現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決定將這個課題作為該所的主攻方向。1956年,王光遠院士應該所所長劉恢先院士的邀請,擔任了該所的兼職副研究員。這時,他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亦被提升為副教授。從1956年到1964年,他在地震工程理論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并創立了"建筑物空間整體計算理論"。這些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得以總結并寫出專著《建筑結構的振動》和《應用分析動力學》。
王老師堅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永遠的真理,但他也認為"理論非常重要,它是源頭是基礎。并不是當時就會產生經濟效益的。搞應用同搞理論同樣重要,這需要根據個人的能力、特長和興趣來決定。"但在大的方向上應服從國家的研究需要。
科技發展非常迅速,高新技術學科交叉現象十分廣泛,這就涉及到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對于深和廣的關系,王老師的看法是"在廣的領域里要求不要太深,在某幾個點深下去。"因為一個人的一生畢竟是有限的,所有的領域都研究透徹也是不現實的。例如對于力學領域來說,數學是力學的基礎,應該學好數學,但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數學知識都學得非常透徹呢?這是大可不必的,因為力學用到的數學知識點比較集中,所以要求力學家具備豐富的數學常識即可。當然基礎也是很主要的,只有自己有廣度才能保證研究的深度,概念的交叉研究可以說是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