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文:造福民族“永優”種(3)
2013/9/23 14:36: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南繁北育,48年他過了94個夏天
程相文的一個綽號叫“候鳥”,和全國萬余名南繁人一樣,冬天南飛,春天北飛,加代繁育,一年要過兩個夏天。1964年秋,為繁育市里的一個新品種,時任浚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文全的一句“只有程相文能行”,把28歲的程相文送上了南去的列車。扛著50斤玉米種子,程相文第一次踏上了海南育種之路,他先后輾轉黎塘、湛江、海安、海口、三亞、崖城,一路乘火車換汽車坐輪船,又徒步30多里,歷經14天才趕到偏僻的崖城鎮原種所。從此,程相文的育種生命被切割成兩半,48年間他過了94個夏天。
早期南繁育種的艱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那里沒有椰風海韻的詩情畫意,只有一望無際的滿眼荒涼。前四年程相文都是獨自一人前往,伴隨他的是孤獨、寂寞、炎熱和蚊蟲叮咬等惡劣條件。當地有句民諺:三只老鼠一麻袋,十只蚊子一盤菜,三條螞蝗做條褲腰帶,毒蛇纏人竄到身上來。程相文被蛇咬過,往往是收工回來腿上還鉆著長長的螞蝗。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每天要砍柴做飯,時常發生的臺風可能帶來毀滅性破壞,還要克服人地生疏、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帶來的困難,甚至遭遇生命危險。有一年,程相文發現一些玉米苗葉片發黃,像病秧子,心立刻揪到嗓子眼,他一連3天趴在地里仔細觀察,經分析判斷是缺少氮素,只有追施肥才能度過難關。可當時在海南市場買不到化肥,當地農村也沒有積攢人糞尿的習慣。程相文四處尋找打聽,得知3公里外的一家海軍醫院有公廁,他像找到寶貝一樣興奮,借來木桶就去醫院挑糞尿。一擔70多斤重,每天往返十幾趟,一連挑到第4天,程相文的肩膀和雙腳磨出了血,又餓又渴頭發昏,一不小心滑入1米多深的糞池里。附近黎族老鄉聽見呼救后,找了一棵芭蕉樹費好大勁才把他拉上來。程相文休息片刻,沖去身上的污穢,依然把糞桶挑到自己酸疼的肩上……就這樣,他硬是把8畝試驗田追施了一遍有機肥。
聊起海南育種的艱辛和孤獨,老程一臉淡然:“苦是苦,可不知咋的,我一看到玉米,一接觸玉米就來了精神。”他還記得農民用了他第一年從海南帶回的玉米雜交種子,畝產從100多斤一下提高到700多斤。“老百姓多打了糧食,增加了收入,我比什么都高興。”選育出一個省級區域品種,從設計、選育、繁育到區域推廣要10~12年,育出一個“國字號”品種則一般需要15年左右。程相文利用海南充足的光熱條件,加快選育速度,縮短育種周期,48年間繁育和推廣了39個玉米新品種,其中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品種12個,被育種界譽為“種子加速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201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