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文:造福民族“永優”種(4)
2013/9/23 14:36: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愛崗奉獻,老百姓稱他“農民的福星”
程相文常說一句話:“如果讓我選擇一千次一萬次,我還是情愿選擇玉米育種這個崗位。”在同事眼中,程相文是他們的好榜樣、好老師。和老程共事25載的張守林副院長告訴記者,程相文對每粒種子都嚴查細究,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操作。對市農科院承擔的15畝國家級玉米高產攻關試驗田,他要求沒有一顆缺株、蟲株、弱株,在播種上堅持畫線作業,保證行距、株距均等。在程相文帶領下,鶴壁市農科院從上世紀70年代(當時浚縣農科所)僅有的“一枚公章、一間房、三個人”,發展到擁有資產上千萬,集科研、繁育、生產、經營、農業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增加到96人,新引進8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人才。
程相文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浚縣干部群眾都知道老程做人有個“三不”準則:不考慮地位,不考慮待遇,不考慮名譽。上世紀80年代初,縣政府換屆提議他為副縣長候選人之一,他主動向組織表達了不愿參選的意愿;1984年,河南省直某科研院所調他去工作,待遇優厚,他找理由謝絕了;1988年,上級黨委任命他為市里某科研單位的副處級領導,他卻說他的最好崗位是育種;國內多家種業公司高薪聘請他,他說害怕金錢把背壓彎了;多年來,他所獲的累計900多萬元獎金,一分未留全部用于科研和院所建設。
面對自己的家人,程相文卻有一輩子難以釋懷的遺憾和傷痛,每當談到這些,老程便會長時間陷入沉思,眼眶濕潤。長期的南繁北育、不間斷的田間勞作,讓程相文失去了許多盡孝和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1987年母親過世時他正在海南給玉米授粉,聞訊后他仍表情呆滯在田間忙活,忙完他蹲在地頭嚎啕大哭,面朝北方磕了四個響頭:“娘,孩兒不孝啊!”結婚后他和妻子董桂枝聚少離多,多年來這個家全靠妻子一人支撐,2003年春節前夕,老伴積勞成疾突然中風,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此時海南種子田里的玉米到了授粉的關鍵時期,程相文思緒萬千。妻子看出丈夫心神不寧,就一只手拉著丈夫的衣角,另一只手艱難地指了指南方……程相文再一次踏上行程。直到2007年老伴病故,這些年他在家的日子加起來還不到一年。老程的大女兒半歲時生病持續高燒,當時正逢玉米授粉期,結果由于治療不當左腳落下殘疾,每當看到女兒一瘸一拐的樣子,老程眼圈就發紅。可不論什么時候,全家人始終支持程相文的事業,大女兒程新建更是從1977年畢業便追隨父親南繁北育。“我為做他的女兒感到驕傲,下輩子還要做他的女兒。”程新建說。
對程相文來說,他培育的種子能讓農民豐產增收,就實現了最大心愿。為了這個心愿,他一條被子、一張床單獨自到村里與農民同吃同住,手把手教農民科學種田,以最低的價格供應用種。當地老百姓都稱他“農民的福星”。
王學洲是最早使用程相文所育種子的農戶之一,“俺這最早的口號叫‘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畝產400斤就是上綱要,500斤等于過黃河,800斤就是跨長江了。”他告訴記者:“直到用了老程的種子,第一年我的玉米畝產就達到700多斤。”現在,劉寨村所有農戶都種上了浚單系列優良品種,價格比市場上每斤優惠兩塊錢,全村年純收入增加了100多萬元。“程院長可是俺們的大恩人,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高產。”這個土生土長的漢子談起老程來有些激動:“‘一粒種子播天下,富了農民千萬家’,這是俺們送給程院長錦旗上的話,更是俺們的心里話。”
臨走前,望著眼前沐浴夕陽余輝的150畝試驗田,年逾古稀的程相文目光堅定:“我喜歡玉米育種,離不開玉米地,將來有一天我死了,也要讓孩子把骨灰撒到玉米地里。”【原標題:程相文:造福民族“永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