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文的玉米人生
2013/9/23 15:56: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我知道,在這個隆冬的季節,在豫北鶴壁的矩橋小鎮,是很難找到程相文的。他已經整整46年沒有看見北方小鎮飄落的黃樹葉和揚揚灑灑的白雪了。
把電話打過去,他果然正在南國三亞的玉米試驗田里,侍弄他的玉米新品種呢!這是12月21日上午的9點,電話一直響到“請稍后再撥”也沒人接。一個多鐘頭后,他把電話打過來說正在給玉米授粉呢!電話沒帶身上。我說我估計就是這樣,又問啥時候去的海南,他說一個多月了。今年春節又回不了家吧?他說到明年四月份了。我無語了半天,他倒反過來安慰道,幾十年都是這樣了,習慣了,這就是家了,這好得很!
我換了個話題,今年又有什么新的育種方向?這一下他更來神了,在電話里一口氣說了半個多鐘頭。他說這次是想培育一個適宜于機械化播種、管理和收割的玉米新品種。這就要求這個新品種必需耐密、抗倒伏……
放下電話,我所了解的程相文的一幕幕浮現在腦海中,甚至像電影畫面一樣,在我眼前閃現、閃現。
第一次采訪程相文,是在他的“浚單20”玉米新品種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時候。后來這個品種又拿到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對于一個縣級農科所的科研人員來說,在全國是不多見的。在采訪前,我做了一些“功課”,知道他出生在1936年,參加工作是1963年。他老家在鄭州,是個大城市,他卻執意跑到浚縣荒僻的小鎮矩橋工作。從1964年10月一個人跑到海南搞玉米加代育種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47個年頭了,他不再知道北方的冬天為何物,更別說與家人團圓過春節了。
47年間,他干了些什么呢?他育成的玉米新品種,光獲科技成果獎的就有47個。接連創造夏玉米、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全國高產紀錄,最高畝產達到1733.66公斤。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加社會效益150億元。他參與創建的浚縣農科所由當初一窮二白的一個縣級小所,去年升格為鶴壁市農科院,固定資產達到3000多萬元,人員上百號,僅高級職稱就有十幾個,博士、碩士十幾個,這是當初他這個中牟農校畢業的中專生咋也想不到的。他個人也從1992年開始,接連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新中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等一系列榮譽。
今年一月,溫家寶總理專門來到鶴壁農科院看望程相文,說“全國的科技工作者都應該向你學習,我也應該向你學習”。離開矩橋鎮,坐到回程的車上,溫總理還念念不忘地說,這次到浚縣,兩個忘不掉,老程忘不掉,浚單忘不掉。說到這里,他突然來了靈感,給浚單系列玉米起了個名字,叫“永優”,永遠優良,永遠創造優良。總理走的第二天,鶴壁市農科院就向國家工商局申報了注冊商標。現在,鶴壁市農科院的玉米新品種正在使用這樣三個商標,一個是“浚單”,一個是“永優”,還有一個叫“浚單永優”。
這就是老程,一個75歲的老人,要榮譽有榮譽,要地位有地位,要成就有成就了。但是,他依舊像1992年沒“出名”以前那樣默默無聞地過著,寂寞地攀登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科技網 201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