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李海燕與她的愛人雙雙辭去服裝廠技術員的工作,創辦了周口市第一家民營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周口海燕技校。當時的辦學條件非常艱難,首批才收20多名學員,每人18元學費,她既當教師又當采購員,白天黑夜連軸轉,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她忙得很少有時間按時吃飯,不分白天黑夜,以致于血壓高了又低,低了又高。就這樣,20多年過去了,學校已從過去“私塾”似的專業班,發展成為占地600多畝,建筑面積10多萬平方米,教職工300多人,常年在校生8000多人,集高、中等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為一體,開設機械加工、信息工程、經濟管理等20多個系別和專業的國家統招普通高職院校。走出了一條“以服務三農為導向,以安置畢業生就業為動力、以職業技術培訓為重點、以使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脫貧為目標”的民辦職教新路。
周口市沈丘縣蓮池鄉鄒營村的鄒秋蓮,從小父喪母嫁,跟隨年近八旬的奶奶生活,就因交不起學費小學就輟學下田了,長到14歲,還沒穿過一件新衣服!一天,祖孫倆聽到周口科技職業學院是國家的扶貧培訓基地,來校學習可以享受國家的扶貧補貼后,老奶奶流著淚帶著乞求的口吻問:“俺不愿孫女受一輩子苦,想趁俺還顧得住自己,讓她來這兒學個手藝好掙錢,不知中不中?”聽了老奶奶的一番話,李海燕校長心都酸了,她不但按照扶貧政策免去鄒秋蓮的全部學費,每月還發給她一定的生活補貼費。無論工作多忙,李校長都要抽空到宿舍看望這位苦命的孩子,及時解決其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為此,小秋蓮感動得哭了多次,她說:“我一定學好本領,決不辜負校長和老師對我的期望”。畢業進廠時,李校長還給了她300元生活費。現在小秋蓮在東莞聯業服裝廠工作,月薪2900元,他們祖孫的生活得到明顯地改善,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由于辦學成績突出,李海燕曾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并于2001年4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她創辦的學校也被評為“國家重點示范性學校”、“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多次對李海燕的辦學經驗和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原標題:李海燕:民辦職教 助農村剩余勞動力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