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姓名:彭巖
職業: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設計院副院長
最幸福的事兒:多年的科研成果在生產現場變成現實
最遺憾的事兒:沒時間陪孩子
傳統的水泥行業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水泥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高粉塵、腐蝕性強的廢氣以及300℃左右的余熱,如何將這些廢氣、余熱變廢為寶,曾是水泥行業急需破解的難題。
中信重工工程設計院副院長、今年46歲的彭巖,帶領自己的研發團隊,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泥窯純低溫余熱雙壓發電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1989年,大學畢業的彭巖被分配到洛陽礦山機械廠(中信重工前身),在動力處、能源供應公司當過車間主任、廠長、副經理。
從1991年起,該公司一直研發用于水泥企業的低溫余熱發電工藝及裝備。2004年,該公司成立了水泥窯純低溫余熱雙壓發電技術研發團隊,彭巖被任命為團隊負責人。一開始,在發電領域工作過的彭巖對水泥專業完全不懂,憑著一股子韌勁,彭巖帶領團隊人員加班加點搞研發。很快,他們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泥窯純低溫余熱雙壓發電成套工藝技術及余熱鍋爐、汽輪機等關鍵裝備。
該公司很快與4家水泥企業簽訂項目合作意向書。其中,吉林遼源金剛水泥廠成為試點企業。2005年,彭巖帶領團隊來到吉林,在該水泥廠進行項目建設。2006年9月,該項目建成投產且一次性并網發電成功。
2年時間,彭巖和團隊將水泥生產線的能效利用率提高到88%以上。他們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中信重工已為全國130多條水泥生產線配套建設了余熱電站,不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促進了水泥行業節能減排,實現了水泥綠色生產。
■人物心聲:作為工程技術人員,能利用自己的所學,為企業、社會多做一些貢獻,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記者感言:從無到有、從普通技術員到技術專家,彭巖在余熱發電領域創造了奇跡,只要敢創新、肯吃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專家;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輝煌。□記者 王曉丹 文/圖【原標題:彭巖:余熱發電技術的領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