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北京自然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2010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參事、亞洲低碳經濟促進會會長牛文元先生發表的基調報告,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和陣陣掌聲。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么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采訪。
支撐人類發展需要幾個地球
問:牛先生,您在演講中有一個觀點:如果還按照傳統的辦法攫取、使用地球資源,那就需要3或4個地球支撐人類發展。科學家們有沒有具體數字來證明人類高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造成的危害?
答:世界銀行的一個報告指出:整個20世紀的100年,人類消耗了2650億噸的石油天然氣,消耗了1420億噸的煤炭,消耗380億噸的鋼、7.6億噸的鋁、4.8億噸銅。根據各方的預測,21世紀的財富總量將超出20世紀3~4倍。所以,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提取資源的辦法,那么我們想想地球能夠支撐得了嗎?大約需要3~4個地球,其實指的就是這個。
從全球范圍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承載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竭自然資源的存量,這是目前的現狀。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一個說法,地球上的生態承載力逐漸下降,而人類消耗掉的可以為你提供資源和供養的生態足跡實際在上升,而且,今天人口還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50年人口達到90億人(現在已經接近70億人)。人口的增加,資源的消耗,生態環境的退化,其實已經非常嚴重地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
問:看來,當我們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福祉的同時,常常忘了大自然的價值,很缺少危機意識啊。
答:是的。人類只有在遭遇危機的時候,才記起了自然的價值。然而,一旦我們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搖籃和基礎的時候,災難就要到來了。
北京能成為“世界城市”嗎
問:很多人認為中國的GDP總量很高,但人均很低、綠色競爭力也較低。所謂“世界城市”之路并非坦途,所以,一些人也會有疑問:現在提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有什么依據呢?
答:據我所知,北京“世界城市”的提出是在去年下半年,為什么要提出,我們用數據說明這個問題。有數據表明,中國在未來20年的經濟總量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不是我們自己說的,幾乎所有的預測都這樣講。
的確,按人均我們不是很高,但是經濟總量應該是在全世界的前列,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經濟上趨于領先地位的大國,一個經濟分量將占全球20%以上的大國,若沒有“世界城市”的出現,這是不應當的。
因為,“世界城市”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也是體現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一個標志,因此“世界城市”的提出和建設就當然會落在現在——我們必須要認真去思考的這個時間點上。
問:您認為,一個城市要成為“世界城市”,最重要的構成因素是什么?
答:要想成為“世界城市”,形成條件大概有這么幾個基本的要求:是必須有特定的人口數量、空間規模、經濟強度、社會成熟度、人居適宜度、環境緩沖能力和生態自凈能力、獨特的創新能力和文明推進能力的綜合表達。少了哪一條都不可能成為“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具有創新、促進、引導世界維持財富遞增、生態平衡、追尋人與自然和諧以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號召力地位。如果沒有這種號召力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城市”。
同時,“世界城市”還得具有國際優勢、制度優勢、社會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的領袖氣質,因為世界城市不是評比,也不是投票,是人們在心中自然而然承認的。有一句俗語:“不圖一時亂拍手,但求他日暗點頭”——真正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世人暗暗佩服稱贊……我覺得這是“世界城市”獲得的最高獎賞。
綠色:世界城市的基礎理念
問:您在演講中提出,建設“世界城市”首先要有綠色理念的基本內涵。我理解,如果把高碳生活比喻成灰色,綠色理念就是強調一個城市的發展向低碳生活轉變吧?
答:這肯定是基本內容之一。因為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搖籃,自然遵循特定的進化規則,人不可能違背這種進化規則來發展。自然是最美、最和諧、最有效的典范;自然提供了城市活動的所有資源,自然承納了城市代謝的一切污染物,生態平衡是城市發展不可逾越的標準,綠色文明是城市進化的頂級標志。這就是我們建設“世界城市”必須要有綠色理念的基本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