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他考上了大專,貧寒本已迫使他斷了讀書的念想兒,是助學貸款幫他走進了校園。
■3年前,他作為大學生志愿者支援祖國西部,成了縣里中藥小廠免于關門的“救命菩薩”。
■2年前,他考上研究生,總分高出錄取分數線40分。
■1年前,他將26770元遞交到銀行工作人員手中,成為河南省第一個償還助學貸款的學生。
■上周六,作為“全國大學生優秀事跡報告團”的一員,王一碩在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自己的同齡人:時代在變,但是有一個做人的道理不會變。
這陣子,王一碩的手頭挺緊巴。今年暑假掙來的幾千塊也花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錢得算計著花。記者在河南中醫學院見到王一碩時,他剛好從食堂吃完飯。他給自己定的伙食標準是一天絕不超過5元錢。
“現在有沒有覺得后悔——把掙的錢早早還銀行了?”記者問。
這個26歲的河南小伙兒回答得老老實實:“還貸的時候很興奮,當時也沒想到自己后來這么忙,沒空掙錢。”
“但是,助學貸款還清之后,我飯也吃得香,覺也睡得踏實。不管過得怎么樣,心里輕松。”王一碩樂呵呵地說。
“先把欠銀行的錢還了吧”
事跡報告團的成員都是“2006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的候選人。一提起參選的事,王一碩就覺得挺不好意思,他說,自己只不過做了件“理所當然”的事情:2005年12月15日,在念研究生的王一碩,將大學時貸的款歸還給銀行,連本帶利一共是26770元。
“其實我一開始沒想還銀行錢,因為合同還有一年才到期。”王一碩很坦白。
這筆錢可以有更多的用途,剛開始的時候,王一碩沒有說。
汽車停在王一碩家門口之前,記者也沒有想到。
王一碩的家在河南新鄉長垣縣王新店村,距鄭州約二百公里。公路一直通到村北,但王家在村南,村子里的路經雨水一澆,格外稀滑難行。汽車終于開到時,王一碩59歲的老父親王修道正站在屋外,撐著傘等待客人的到來。
這是一間破舊的磚房,50多平方米,屋里沒有隔斷,吃飯睡覺和儲藏糧食都在一塊兒。屋西頭,裝著花生和小麥的麻袋“霸占”了近一半的面積,幾乎堵到了門口;屋東頭,除了做飯的家伙什兒和兩張床,再沒一件像樣兒的家具;唯一的家電是一臺17英寸的舊電視,而且已經“降格”成收音機——只出聲不出影兒。因為碰上河南地區降雨降溫,屋里屋外的溫度差不多。站在屋里說話,嘴里的白色哈氣呼呼直冒。王修道穿了兩件毛衣,還裹著件綠軍大衣坐到了床頭。
王修道記得,那是2005年7月,王一碩給家里打電話。“爸,我賬上有點錢,看給你們買點啥,還是先把借親戚的錢還了?”父親說:“那你還是先把銀行的錢還了吧。”盡管生活困頓,父親依然這么說,因為他深知這筆助學貸款在兒子心頭沉沉的分量。
王家兄弟姐妹4個。頭些年,大女兒高中畢業,考上了新鄉教育管理學院。王修道狠了狠心,沒讓上。父親有個無奈的想法:無論如何得保證家里唯一的男孩王一碩念上大學。然而2000年8月,當河南中醫學院的專科錄取通知書寄到王家時,王修道還是絕望了:不算生活費和住宿費,單是一年6000元的學費對這個人均毛收入只有五六百元的家庭來說,“就是砸鍋賣鐵也上不起啊。”王修道回憶道。
接到父親電話時,王一碩正在西安打工,努力籌備自己念書的費用。“碩,通知來了,學費就要六千,咱上還是不上?”父親哽咽的語氣讓王一碩明白了:選項其實是唯一的。父親后面的話,淚流滿面的王一碩已經聽不清了。
不久后,王家意外地收到了另外一封電報。上面說,如果是因為學費問題而沒來學校報到,請速來報到,學校可以幫忙申請助學貸款。于是,2000年10月15日,已經報了到的王一碩和廣東發展銀行簽訂了24000元的助學貸款合同,雙方約定的償還日期是2006年10月15日。
王一碩后來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幸運。國家從1998年開始試行助學貸款項目,2000年的時候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行。廣發行鄭州分行未來路支行的一位行長,姓田,看到新聞后主動跟學校聯系,表示可以向貧困生提供助學貸款。這才讓王一碩有了念大學的機會。
有了這筆錢,王一碩念大學沒有了后顧之憂。他的知足與感謝,時至今日依然能從他的話語中感受得到:“3年的學費18000元,住宿費1500元,銀行全給解決了。生活費是4500元,每個月150元,也夠了。早晨吃包子稀飯7角,中午爐面1元,一般的菜也就5角錢一份。生活沒問題!”其實,3元一碗的燴面,王一碩輕易是不去吃的;一身姑父給的舊迷彩服,王一碩穿了3年。而他常常與家里談起“問題”卻是,能不能按時還款。幾年來,父親對這個事也一直揪著心。
“臨走得跟銀行打個招呼”
2003年,王一碩畢業了。家里人希望他能盡快找份工作安穩下來,當時,藥學專業學生的供需比是1:4。王一碩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那一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正式實施。王一碩報了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想去鍛煉一下,回報支持他念書的社會。“我爸在新疆當過兵,性格耿直。”王一碩說,“平常村里有人幫了我們,我爸他總要弄點東西給人家送去,表示個感謝。”所以,知恩圖報的父親最終理解了兒子畢業后報名去支援祖國西部的做法。
人們都說西部環境很艱苦,從小家境貧寒的王一碩對此倒不擔心,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那兩三萬元的助學貸款怎么還。“他走之前跟我說了幾次還貸的事,我的思想也比較緊張,但我還是支持他去(西部)。我和他媽在家里緊巴點兒,節約點兒,將來真不成,我們幫他還。”
王一碩的老師張振凌也是一百個不放心。張老師是學校的學科帶頭人。學校搞“本專科生導師制”時,張老師毫不猶豫地“挑”了王一碩。“2000年我準備出本書,出版社要求必須是手寫稿。我找學生來抄,也算個勤工儉學的機會。”輔導員推薦來的學生正是王一碩。“書稿抄好了,我非常滿意,這個學生不僅按時完成任務,不帶任何拖拖拉拉,而且錯別字也都給校出來了,標點符號都沒出錯。”王一碩能吃苦,老師也是知道的。張老師當時負責著一項國家十五攻關課題的子課題《牛膝飲片炮制規范化研究》,在學校有一間專門的實驗室。于是,王一碩進入張老師的實驗室,一泡就是兩年多。“做試驗的烘箱溫度一般為六七百攝氏度,高時能到1000多攝氏度。怕烘箱和樣品出問題,他一守就是五六個小時。”因為老得在烘箱里夾放、擺弄樣品,王一碩右胳膊上的汗毛都燎沒了,右半身起來好多痱子。張老師見了心疼得不得了,王一碩卻滿不在乎地自己配了點痱子粉,擦上就好了。
“這孩子太能吃苦,又有責任心。我就擔心他再把每月發給志愿者的600塊錢補助也省下來還貸。”這時,張老師聽說學校為了鼓勵大學生支援西部,將所有去西部學生的學校貸款予以免除,但王一碩貸的是銀行的款,學校無能為力。老師很替王一碩覺得冤,想親自去一趟銀行,向負責人提出或減或免。王一碩卻把老師攔住了。“我們13個人貸的款,給我一個人減免了,別人咋辦。再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不還我心里也不舒服。”
王一碩特意寫了封感謝信,親自送到銀行。信中對銀行提供貸款支持自己上大學表示了感謝,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自己家里和即將前往地方的地址。“我已經被批準到西部去做志愿者,請你們記下我的聯系方式,我一定按期還款。”王一碩說。
“臨走得跟銀行打個招呼。”辦完最后這件事,2003年8月,帶著回報社會的愿望和償還貸款的壓力,王一碩踏上了前往陜西省麒游縣的火車。
“藥農沒有不認識王一碩的”
“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新領導班子上臺,想在全縣大力發展藥材種植。我一聽樂壞了,我就是學這個的。我心想自己學的知識在這兒肯定能派上用場。”王一碩現在說起這事,還有種“摩拳擦掌”的勁頭兒。
陜西省麒游縣是個國家級貧困縣,2003年全縣年人均收入只有300元錢。那里自然條件惡劣,冬天氣溫能降到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無論穿多少衣服,大風一吹就透了。而當地最大的問題是缺水,莊稼生長很困難,種植中藥材倒是挺合適。
王一碩到縣科技局上班的第二天就被派到下面去指導農民種藥材。鄉長上下打量了王一碩半天,馬上給科技局掛了電話:“這就是你們派來的技術員?”局長出來“撐腰”說:“小王,你就去給他們種,你大學生種不出來,我們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