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佐少年聰穎強志,博聞機智。在扶溝初見程顥時談話稱引史書不錯一字。程顥稱贊說:“有才能啊!記憶這么多!切勿玩物喪志。”良佐聞言慚愧得面紅耳赤。程顥說:“這就是羞惡之心。”
謝良佐務(wù)窮究理學(xué)之理。他向程顥請教怎樣做到心口相應(yīng),程顥說:“且靜坐。”他于是時時靜坐。他潛心學(xué)習(xí),勤于思考,每有理解不透徹問題時則腦門出汗,盡心竭慮弄懂。程顥常說:“楊時之學(xué)會得容易,謝良佑之學(xué)如水投石。”每每稱贊良佐有才能,且極其勤奮。一次程顥講解鳶飛魚躍哲理,良佐恍然大悟,深有所思地昂然道:“心本一,支離而去者乃意耳。須于心得其正時識取。”程稱贊道:“是子展拓得開,可望矣!”謝良佐勤于修身反省自己,處處克制自己,孜孜不倦。他每天記日記,對所做之事經(jīng)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禮儀約束,如違背禮儀就自己制裁自己。謝良佐說:“要克制自己,必須從本性最難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認(rèn)為修身的最大障礙是“矜”。剛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驕傲自大的氣勢都是由“矜”引起的。他與程頤分別一年后相見,程頤問他一年來有何長進,他說:“惟去得一“矜”字。”程頤問何謂也?他說:“懷自欺欺人之心,長驕傲自大之氣,皆由“矜”字產(chǎn)生。”程對人稱贊道:“是子為切問近思之學(xué)者也。”此事成為千古美談。
《辭海》曰:“謝良佐提出心為天之理,‘心與天地同流’;實開陸九淵心學(xué)之先聲。”他還提出“以生意認(rèn)仁”、“以實理論誠”、“以求是論求理”等命題。朱喜稱“其命意皆精當(dāng)。”《辭!吩疲“謝良佐為學(xué)主敬。說:‘敬是常惺惺(即時時警覺之意)法’強調(diào)‘窮理’、‘居敬’、為八‘圣得’之門”。他還提出“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觀。他說:“人能操無欲上人心,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謝良佐的理學(xué)成就被同時代人推崇。他在建中年間(1101年)任職書局時,因召對忤旨,降職為京西竹木場做稅監(jiān)時,大學(xué)博士朱震前往請教學(xué)問。在日晷近暮,酒飯之后,從容解說《論語》,首舉《論語》“見齊衰章”,再舉“見師冕章”,認(rèn)為圣人之道無顯無微,無內(nèi)無處,以一種思想貫穿始終,從打掃衛(wèi)生、接待賓客等小事做起,就能上達(dá)天道。朱震聽后,大有醒悟。他做應(yīng)城宰時,典學(xué)使胡安國巡視到應(yīng)城,不敢以官身在大堂上問政事。通過他人介紹以第子身份拜訪他,向他求教學(xué)問。他說:曾有位游學(xué)之人問我世間外物能否放置得下? 我回答說“我曾為此下過功夫。任何事物沒有根基就容易拔除,樹有根因此難拔除,即使把枝條剪光,可還會上出來。人的諸種欲望皆有根,鏟除欲望之根,令無所系就完事了。良佐為人誠篤,品德高尚。對得失勢利淡泊泰然,平生不曾冒犯別人,亦不奉承權(quán)貴。在書局時也不拜見執(zhí)政大臣。后因他人誣陷被罷官,廢為民,崇寧二年(1103)卒于故里,享年54歲。
謝良佐的思想對后世影響頗深。清圣主(康熙皇帝御纂《性理精義?凡例》“謂其與楊(時)尹 諸儒庚續(xù)表彰。”理學(xué)的極大成者朱熹自稱其少年時代“賴先生(謝良佐)之言以發(fā)其趣。”良佐所著《論語說》朱熹著《論語集注》時采用40余條。所存《上蔡語錄》朱熹為其刊定為30余章,并兩次為《上蔡語錄》題跋。朱熹還親為“上蔡先生祠堂”寫記。宋、元、明、清上蔡均建上蔡先生祠,祠前樹御封“文官下轎文官下馬”石碑。其著作多次刊印,歷代墨客騷人多誦詠之。南宋大儒胡憲于紹興二十九年(1161)四月十八日在《謝顯道語錄跋》中寫道:“讀朱元晦所定著《上蔡先生語錄》三卷,得以詳觀其是非精神,去取不茍,可傳信于久遠(yuǎn)。”作者:聶臣【原標(biāo)題:“上蔡先生”謝良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