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前,他來到系辦公室辦事,老師笑著對他說:"王富洲,我和你說件事情,以后你不能再光著腳滿處跑了。"
原來,當時是夏天,為了省錢,他是光著腳的。老師告訴他,登山隊來這里選人,要進行登山,所以不能光腳了。
那時候,王富洲還是第一次聽說登山這個詞,當時只是感覺很興奮,立刻報名,和其他2人被帶到香山基地開始登山訓練,從此成了一名登山運動員。
初見珠峰
攀登高峰為了科考 到國外做專門訓練
1958年,中國登山隊要挑選一批具有地質、動物、植物、測繪等專業知識的登山運動員,在登珠峰的同時,進行科學考察。
王富洲是地質大學的畢業生,在地質方面有專長,于是幸運地入選了,在集訓的過程中,他發覺攀登雄偉的珠峰就是他的夢想!
登山隊在北京香山集訓后,開赴前蘇聯攀登7143米的列寧峰作為訓練。同年底,回國做登珠峰的準備。
珠峰故事
三次行軍損兵折將珠峰登頂遭遇困難
1960年2月,王富洲隨200多人的大隊人馬進入西藏,在拉薩適應了近一個月后,開拔進山。尚處在一片空白之中的中國登山隊,根據當時的中外資料,選擇了一個最好的登山時機——5月!
在三次適應性行軍的過程中,登山隊的損失很大。雖然第三次到達了海拔8100米的高度,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沖頂。
王富洲說:“在這三次行軍中,有兩名同志犧牲。大家心想,一定要登上去,要不對不起犧牲的同志。”
四人開拔最后沖擊
第二臺階“生離死別”
通過三次適應性行軍,由于出色的表現王富洲被選為突擊隊員。到了8500米突擊營地后,最后選擇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和劉連滿為突擊頂峰隊員,王富洲是突擊隊長。
4個人登上8700多米的第二臺階后,因體力極度付出,隊員劉連滿連續兩次倒在地上。
大家找了一個不容易滑落、也不容易被雪掩埋的巖石旁,給劉連滿穿上睡袋,繼續攀登。
1960年5月25日北京時間4時20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終于登上了珠峰頂峰。王富洲說,當時他們雖然帶著攝影機,但由于是夜間,無法拍攝世界最高峰頂峰的資料照片。在山頂停留10多分鐘后開始下山。
珠峰“記號”
下山途中手套丟失手被凍壞指節切除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留下的劉連滿還活著!他身邊的一封遺書讓三個男子漢不禁淚流滿面。“王富洲: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氣瓶里還有點氧,給你們3人回來時用也許管用。永別了!同志們。你們的同志劉連滿。”
王富洲當即決定,由貢布和劉連滿在一天之內下山,將登頂的消息帶下去,他和屈銀華殿后。
但下山路上,王富洲二人遭遇了險情。
“我們兩個人是用繩子連著,幾乎是摸索著下山,走著,走著,只聽前面的屈銀華‘哎呀’一聲,根本就來不及采取措施。”說到這一幕,王老的嗓音提高了許多,仿佛一切只發生在昨天。
“我當時只覺得自己被繩子拉著疾速地往下滾去,墨鏡摔掉了,鞋子摔丟了,臉上除了雪就是血。不知滾了多遠,一塊凸起的巖石將連接我們的繩子掛住,幸運地撿回了一條命。”王老說。
記者看到王老右手截去了三個指節,問他緣由,他說是因為滾下來的時候,手套已經滾丟了,手被凍壞了所以切除了。
祝福火炬
登山和奧運精神一致都是不斷向上攀登
這次火炬登頂,王老不能親赴珠峰,但他常常從北京打電話和前方的珠峰火炬傳遞工作人員聯系,關注每一條關于火炬登頂的新聞。
“奧運會在北京召開本身就是中國的一件盛事,當我得知奧運圣火也將在珠峰頂上傳遞點燃時,作為一名老登山工作者是無比的自豪與感動。這讓登山界的工作者們無比激動,登山和奧運的精神一樣,都是不斷向上攀登,永遠發揚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王老說。
記者手記
再憶珠峰事王老仍動情
如今的王富洲雖然已經73歲了,由于年事已高,他的腿腳并不靈便,只能緩慢地前行,但他仍然堅持每周大部分時間來到辦公室,在記者上樓拜訪他時,他還親自到辦公室門口迎接。
王老的眼睛不是太好,坐在辦公桌前,一邊手里拿著放大鏡,一邊把眼睛貼在上面,向記者介紹有關他們登山的資料。據王老介紹,眼睛現在不好也是由于當年登頂珠峰留下的后遺癥。
說起那段印刻在心中的回憶,王老的感情顯得格外激動,按醫生囑咐,王老每天最多只能抽五支煙,但在近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他就抽了四支。看來他對珠峰的情感相當深,這種情緒深深感染了記者。本版撰文/記者季【原標題:北坡首登珠峰老人王富洲:貼著屏幕看火炬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