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顧之川:批評可少些建議可多些!

2013/10/15 16:59:10 點擊數: 【字體:


    編者按:近日,《背影》落選中學語文教材和《塵埃落定》入選中學生“課外必讀叢書”的消息引發了媒體的關注,雖然后來分別被證實為不實報道和夸大報道,但這一“落選”和一“入選”兩件事情卻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中學語文教改的的關注。

  顧之川,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系漢語史專業古代白話研究方向博士。1994年到國家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現為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兼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就以上話題,近日接受了新浪觀察獨家專訪。

顧之川:批評可少些建議可多些!
國家中學語文課教中心副主任顧之川先生


    新浪觀察:據媒體近日報道,阿來的作品《塵埃落定》被列為“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叢書”28種指定讀物。各方議論不一。有人認為這是近年來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大進步,也有人覺得《塵埃落定》涉及性描寫內容,不應該讓中學生看。您怎么看?

  顧之川: 《塵埃落定》被列為“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叢書”這件事我不知道,也沒有聽說過。即便報道是真實的,也應該與語文課程改革沒有多大關系。這應該是出版社根據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自己組織編輯出版的。過去,中學語文課本中一學期才學二三十篇文章。如果光靠這樣而沒有課外閱讀肯定是學不好語文的的。這次課改,教育部對中學生課外閱讀作了量的規定。比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七至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課外自學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對課外閱讀書目,課程標準有一個舉例性的建議,其中有“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的話,并沒有推薦《塵埃落定》。至于《塵埃落定》適不適合讓中學生閱讀,因為我本人沒有讀過這本書,所以不好說。但考慮到十幾歲的中學生分辯是非能力還不是很成熟,一般情況下涉及性描寫的東西是不太適合推薦給他們讀的。推薦學生閱讀的篇目,要求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樣,難易適度,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化品味,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讓學生在某方面受到啟發和激勵,如名人傳記、朱自清散文、科普科幻作品和古代的優秀詩文等都是值得推薦的。當然,如果有個別天才少年,理解力超人。在十幾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人著作,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新浪觀察:說到語文教改,我們都還記得,幾年前國內各方的社會輿論曾對語文教育有過尖銳批評,從教材到教學方式都逐一受到嚴厲的批評。作為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您如何看待這些批評?新的語文教改是否從各方批評聲中有所汲取?

  顧之川:不可否認,語文教育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看到,這些問題不止是語文學科本身的問題,而應當是整個社會背景下的產物。但是,從這幾十年來看,語文教育也是成績大于問題,我們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評價。在1997年到1999年,社會上曾有過一次對語文教學的大討論,現在回過頭來看,可以說,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同志,都是出于對我國語文教育的關心,從建設的、積極的方面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見和建議。這些作為那次討論的積極成果,已經被吸收到這次語文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應該指出的是,在那次討論中,也確實有一些偏激甚至過頭的話,比如有人說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禍國殃民”,有的說建國50年來的語文教育是“在用流氓的語言培養奴隸和奴才”,等等。這種批評,我們認為不符合我國語文教育的實際,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只要看看這些年來涌現出的語文教育的先進經驗和成果,以及我們培養出的人才,這些論調就會不攻自破。對這次課程改革,我們也不能理解為過去的一切都錯了。這樣不是事實求是也不是科學的。語文教育經過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正在揚長避短,同時革除被教育實踐證明不恰當的一面,走向更符合學生實際與語文教育發展規律的方向闊步前進。我們希望新聞媒體在報道語文教育的時候應該更客觀一些,不要偏聽偏信。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批判容易建設難。許多評論家批評得比較厲害,但你要是真問他具體怎么改,恐怕他也未必能說得上來。語文教育需要改革,但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建設性的意見。語文教育需要汲取社會各界的積極建議和建設性意見,把語文教育推向前進。也是我們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新浪觀察:教育家方玄初在評價過去的語文教育時,特別指出:多年以來我們都把語文課講成思想政治課,脫離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初衷。這種情況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表現得比較突出。比如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語文中就占了較大比例。

  顧之川: 過去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但我們還必須歷史地看待這個問題。因為這不單是語文教育的問題,當時整個社會的大趨勢都是這樣的。現在人們普遍認為,語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更加突出了語文教育的本質特點。過去的語文教育,確實存在著只重工具性,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人文性的偏向。其實語文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一個個語言文字,每一篇課文都是完整的有機整體,或論述觀點,或抒情言志,學生在學習時必然會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此次語文課程改革,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要求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注意語文課程要反映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比如新教材中不少課后練習題,要求學生要親自上網搜集查找資料,這是過去的教材所沒有的。再比如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科技類文章的閱讀,而且選文中反映的都是最新的像航天、生物這樣的科技成果。此外還增加了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的比例。像新增的泰戈爾歌頌母親的《金色花》、冰心的《紙船》。剛才你提到魯迅的作品。對魯迅先生的定位,過去整個主流社會都認為他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革命家。所以過去的選文突出他戰斗性和革命性的內容比較多。像大家所熟悉的《友邦驚詫論》、《論雷峰塔的倒掉》、《論費厄潑賴的緩行》等。其實魯迅先生的作品和為人還有更豐富的另一面。新教材中選的《風箏》,講述了作者和他弟弟的感情糾葛;還有《阿長與<山海經>等等。這些作品肯定要比過去的選文更符合十幾歲中學生的閱讀心理,也更加能夠吸引學生。

  新浪觀察:有評論家認為,現代學校語文教育百年歷程最重要的經驗教訓之一是:過去對我國傳統語文教育采取了虛無主義的態度,走了一條完全否定傳統語文教育及其經驗的路。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我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產生斷代,造成許多年輕人學了十幾年語文而對傳統文化仍一無所知。

  顧之川: 提這種批評要看到過去的歷史特定環境。過去曾經有一個時期,號召學生學工學農,不要說語文,其他所有領域里傳統的部分都被拋棄了。在方法上,也確實有過一段時間,過分強調語文教育的科學化而完全拋棄了傳統的語文教育經驗。1978年,呂叔湘先生在《人民日報》發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指出中小學語文教育效率低下的問題。此文在語文教育界被稱為“一聲驚雷”。后來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傳統的多讀多寫,大家都在探討語文教育有沒有捷徑,能不能多快好省,研究如何讓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在內容上,長期以來還存在著要不要學習古文的爭議,反對者認為我們已進入現代社會了,再學習古文沒有什么用處,而且古文本身和學生有較大距離,存在著語言障礙,理解困難。贊成的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就保存在古代優秀詩文里。所以古代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比例一直是搖擺不定的。這次課程改革,強調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思想感情,弘揚民族精神,不僅要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更注重于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公民,如果對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一無所知,這起碼不能說是素質高的表現。要讓青少年培養熱愛中華傳統文化,不學習古代作品恐怕是不行的。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已成為有沒有文化修養的重要內容。此次教改也增加了這方面的份量,提高了學習要求。事實上在臺灣,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比我們的要求還要高些。比如要求學生用文言文寫作。

  新浪觀察:過去曾有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來自中學生的調查反饋顯示:大多數中學生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還有許多人對學語文感到非常厭倦。而不久前某單位博士生的語文測評成績則差到令人吃驚的程度。您怎么看這種現象?語文學習對于一個人到底有何意義?

  顧之川: 中學生不喜歡學語文,本科生或博士生語文程度令人堪憂,甚至有的人連一篇完整的應用文也寫不好,這種情況的確存在。包括我們現在的一些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語文素質也比過去有所下降。像報紙上電視上經常出現錯別字,播音員或主持人不時讀錯字音……這些現象還是語文水平相對應該較高的群體中發生的事。當然,這些現象的存在,也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學生還是覺得語文是最重要的,也在認真地學習。我們的中學生語文好的,文章寫得漂亮的很多。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各種征文比賽中的優秀作文,許多大學教授看了都覺得好,認為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寫得出來。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還有的人不喜歡語文還有興趣的原因。有些學生天生就喜歡理科,喜歡數理化;還有的人天生就喜歡喜歡畫畫、表演藝術等等。

  語文學習對于一個人到底有何意義呢?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連自己的母語都不能掌握的話,我看至少不能說他具有怎樣高的素質吧。當然,純粹的文盲又另當別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句名言:語文天生重要。這值得我們反思。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是我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如果不能正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基本的活動就無法開展,恐怕終究是要吃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是基礎的基礎,比哪一科都重要。對于現實中對語文的不夠重視的現象,我們只能通過現在的教育改革,提高全民族的語文水平。

  新浪觀察:過去許多人曾呼吁語文教材的編寫應該由較高水平的學者來擔任。近年來,國家在教材編寫方面有所放開,但又出現新問題:編寫者的資格如何認定?教材出現百花齊放諸侯割據是利是弊,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確保全國的統一考試?

  顧之川: 過去教材的大一統局面是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產物。現在國家正從政策上改變這種局面。比如此次的高中語文教材編寫,我們中心就是和北京大學中文系合作研究編寫的。據我所知,還有一些知名的大學教授和學者參與了中學語文教材的研究編寫工作。此次課程改革,鼓勵教材的多樣化。由國家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在這個前提下,只要符合標準的精神,從理論上講,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申請立項編寫教材。當然,最后編得好不好還要由專家進行審查。只有審查通過的教材,才能進入實驗區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如果發現存在缺陷,沒有經得起實驗的也不會推廣使用。在這方面,相關部門是非常謹慎的。現在的教材建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一是國家教材,即在國家教育部正式立項,并通過審查的。這種教材可以向全國推薦使用。二是地方教材。即各省結合實際情況編寫的教材。三是校本教材。即各學校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的。課程管理體制更加開放了,實施機制也更靈活了,這對學生和家長應該說是一件好事。至于說到考試,現在的考試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只要教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無論用什么版本的教材,考試都是應該不成問題的。在這點上不應該是矛盾的。

  新浪觀察:對目前的語文教改,一位資深語文教育專家評價道:教學改革,最終還得取決于考試的改革。如果這個關鍵的評價體系不變,教改最終仍是白費氣力。起著“指揮棒”作用的考試改革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顧之川: 考試制度的改革問題是廣大試驗區的老師最擔心的問題。教材正在向著素質化教育改進,如果評價制度不改革,實驗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專家開展相關工作的調研。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絕不是追求考試能得高分的應試教育需要,而是真正使學生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能說會寫,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中學階段主要是打基礎的。但在目前階段,無論怎樣的教學改革都還暫時無法根本脫離考試指揮棒的制約作用。從長遠看,應該逐步淡化考試對教學的束縛。

  新浪觀察: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下,說一不二、要標準化答案不要主觀發揮的模式化思維與機械訓練已成語文課主要內容,也是許多學生厭倦語文課的一大原因。現在,語文有了新教材,在教學上是否也該有新教法?

  顧之川: 正如一位專家把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比喻為“吃豬肉、羊肉,但最終變成自己的肉。”過去的應試教育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和模式化訓練,最終只是為了考試,并沒有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和個性特長。同時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世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外多讀書。新教材2001年公布了義務教育的語文標準,今年5月頒布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新教材汲收了這些年來語文教改的成果。同時在教學中,老師們的一些很好的經驗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過去老師們習慣于一講到底,從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不僅模式化,而且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現在配合新教材,在教學上提倡“自主、合作、師生互動”。舉個列子,比如圍繞一個專題要求學生收集材料并寫成論文,最后大家相互交流。還有根據課文分角色飾演劇中人等。這比單純的聽老師講更能調學積極性。

  新浪觀察:從2000年教改到現在,全國已有一些地方初中使用新教材快三年了。和過去相比,我們都取得了哪些進展?未來將有哪些發展計劃?

  顧之川: 新教改最突出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實際。面對新教改,廣大學生及其家長還有老師的態度是積極的。老師們普遍反映,這次課改,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從我們所得到的一些反饋來看,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普遍提高了,二是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但此次新的語文教改到現在也只有三年不到的時間。像初中教材,一般我們看效果是以三年為一個周期觀察的。現在新教改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果,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改進,存在哪些問題,現在下結論還不是時候。而且目前實驗的只是初中的,高中的《課程標準》才剛剛頒布,從2004年到2007年才進行第一輪試驗。此外,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導致文化教育發展也不平衡。包括師資水平、經費投入、文化氛圍等等,差別也較大。因此對新課程改革的反映不完全一樣,也是正常的。在這方面,只能說是剛開了個頭,未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希望繼續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新浪觀察:感謝顧先生接受本次新浪觀察專訪。采訪/文字 獨孤秋秋【原標題:專訪國家中學語文課教中心副主任:批評可少些建議可多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浪網 2003年09月2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