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霞,女,河南康利達集團董事長,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鄭州市人大代表,第十三屆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屆全國婦聯執委,第九屆、十屆全國青聯委員,第五屆、六屆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副會長,第十五、十六屆鄭州市工商聯副主席,第十七屆鄭州市工商聯主席,第六屆、七屆上街區政協副主席,第二屆、三屆、四屆上街區工商聯主席。
薛景霞先后被評為全國杰出創業女性、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等。2011年3月入選“溫暖2010”河南十大愛心人物,7月榮獲民政部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12月榮獲首屆鄭州慈善大獎“最具影響力愛心個人”稱號。
3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到北京河南大廈,親切看望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河南團代表。作為鄭州市工商聯主席,薛景霞代表興奮地向李克強匯報,我們工商聯背后有8萬多民營企業,7萬多家小微企業,安排了159萬人就業,對鄭州市GDP貢獻占到72%。李克強高興地評價“這可是‘小企業,大就業’啊!”
3月3日上午,薛景霞代表又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親切接見。她充滿感情地對李長春說,您對河南的文化事業發展一直十分關心。弘揚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的責任和擔當。我們一定牢記您的指示精神,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過程中努力打造好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我對慈善的感悟有三句話:一是不推卸,二是不比較,三是發自內心。溫總理說企業家要流淌著道德血液,慈善事業不但是調整社會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更是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對于企業家來說不可推卸,責無旁貸。但是企業家做慈善要量力而行,不要有功利色彩,也不要和別人比較。只要是發自內心,一個孩子捐出1元零用錢和一位企業家捐出100萬元同樣值得尊敬。
——河南康利達集團董事長薛景霞
她的額頭上,戴著企業家的桂冠;她的目光里,含著女性的仁慈。當愛心與財富成了正比,當奉獻與獲取成了正比,內心便得到了美好的平衡,人生便充滿了圣潔的意義。
——著名作家二月河寫給“溫暖2010”河南十大愛心人物薛景霞的頒獎詞
她的企業始于20年前,她的慈善事業始于16年前。十幾年來,她一直默默無聞地支持慈善事業,累計捐款達3000多萬元。
2010年10月,她向鄭州慈善總會捐款1000萬元成立“薛景霞教育慈善基金”。鄭州慈善總會會長武國瑞說此舉在鄭州慈善史上創造了兩個“第一”:這是該會成立以來,接受的最大一筆來自民營企業的捐款,也是鄭州慈善總會首個以個人名字冠名的慈善基金。
2011年7月15日,她榮獲民政部舉辦的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這是我國政府最高規格的慈善獎項。她企業的名稱是康利達集團,她這樣理解“康利達”三個字:一是康,一個企業一定要健健康康地成長,如天行健;二是利,經營企業要取之有道;三是達,企業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企業經營成功了,一定要回報社會。
她說支持慈善事業是企業回報社會、感恩社會的最好方式,她說慈善事業是她生命里最美麗的裝飾。
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本報記者對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康利達集團董事長薛景霞進行了采訪。
記者:您在去年榮獲全國慈善最高獎“中華慈善獎”,請問薛總如何看待這一獎項?您又是如何理解慈善事業的?
薛景霞:民政部舉辦的中華慈善獎評選,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社會各界慈行善舉的充分肯定和弘揚,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就我個人來說,能獲得這個獎項,當然感到十分榮幸。但是,一個人如果參與慈善事業的目的是為了得獎,那他的慈善行為立刻就會暗淡無光。《禮記》上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慈善,就是“為天地立心”。慈善事業,上善若水。溫暖自己,照亮別人。
讓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并非榮獲中華慈善大獎,而是我們幫助失學兒童重返課堂、孤寡老人安度晚年、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這是創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明元素,這是慈善的偉大力量。
我參與慈善事業十幾年,對慈善事業的觀點就是三句話:一是不推卸,二是不比較,三是發自內心。
溫總理說,企業家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慈善事業不但是調整社會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更是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不可推卸,責無旁貸。
愛心不分大小,慈善不可比較。有一個叫做“饑餓網”的網頁,你點擊一次上面的“捐贈”按鈕,饑餓者將得到1杯半的糧食。“饑餓網”根據每天的IP點擊量從贊助商那里得到相應的糧食,然后通過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組織將這些糧食送給需要的人。也就是說,你的舉手之勞,就有可能挽救一個處于生死邊緣的生命。所以在我看來,一個孩子捐出1元零用錢和一位企業家捐出100萬元有著同樣的意義。
企業家做慈善要量力而行,不要和別人比較。不管別人做多少,做好自己的就行。通過每一個人的力量,帶動身邊的人一起理解公益、參與慈善事業。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只有整個社會動起來,才是大公益,才是真和諧。
做慈善一定要發自內心。我們捐款資助教育事業,就是想讓那些因貧困輟學的孩子重新獲得學習機會,我捐款幫助2000名白內障患者,就是想讓他們重見光明。看到孩子們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你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溫暖。
記者:我聽說,薛總的企業發展史也是薛總的慈善史,那請薛總談一談您的慈善經歷。
薛景霞:20年前我在學生時代創業,16年前我開始參與慈善。最初的一次是1997年,鄭州一中打算承辦全國中學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卻苦于經費不足。我們知道后當即捐助8萬元,使得比賽如期舉行。后來就陸陸續續地參與各種慈善事業。
2004年5月,為給莘莘學子提供良好的教學設施,我們向鄭州西亞斯國際學院捐款10萬元人民幣。2006年9月,我們通過河南省助殘濟困總會向“白云蘋貧困生基金會”捐款20萬元。
2007年初,我作為人大代表到上街革命老區調研時發現,一些孩子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在家。于是,在上街區老促會的幫助下,我出資50萬元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專門用來資助家庭貧困的老區學子。基金成立5年來,已有800多名孩子和150多名老區教育工作者得到資助和獎勵。
2007-2008年,河南省助殘濟困總會在鄭州市開展“曙光行動”,得知這個消息,我們第一時間找到河南省助殘濟困總會張世軍主席,兩次共計捐出200萬元,參與到“曙光行動”當中,先后幫助2000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另外,像抗擊非典、印度洋海嘯、5·12汶川地震、4·14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我們也都參與捐助。至今,我們已為各類社會慈善事業捐款達3000多萬元。
慈善事業是一門十分專業的學科,有它自己內在的運行規律。2010年10月,我們向鄭州慈善總會捐款1000萬元,成立“薛景霞教育慈善基金”,用于資助大學新生圓夢行動、助殘濟困、賑災扶貧等各項慈善活動。其目的就在于,我們將以更加專業的方式和途徑參與慈善事業,并形成長期支持慈善事業的良性機制。
記者:看得出來,您做慈善,不是追求一時的喧鬧,而是十多年如一日地堅持不懈,請問是什么原因讓您對慈善事業如此堅持?這對您的企業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薛景霞:我講一個故事,有記者問一位農民是否可以公開他種玉米的秘密,因為他種的玉米在最佳產品比賽中連年獲勝。這位農民說,他之所以成功,靠的是將自己的玉米種子分給鄰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