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留在老人身邊盡孝?還是抓住難得的人生機遇干一番事業?
“北京的工作有沒有我王春來都行,可癱瘓的母親不能沒有我。”
王春來最終決定放棄進京的機會。
時間以分計算
從早晨5時起床到晚上9時洗完父母換下的尿布,一天基本沒有空閑
王春來說,最初幾年,他騎著三輪車帶母親走遍了洛陽市內大小醫院,又到鄭州、上海、北京等地尋訪名醫。然而母親的病非但沒有恢復,腎炎又惡化成尿毒癥,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恰恰這個時候,王春來的父親又患了糖尿病、動脈血栓,兩腿很快失去知覺,無法行走。
王春來說,由于岳母身體也很差,需要他的妻子專門照顧,所以沒有能力幫他。
王春來自學了多門醫學課程,摘錄各類藥方200多個,并且學會了打針、量血壓、化驗血糖等基本的醫療和護理技能。
他每天的時間也開始以分來計算。
早晨5點鐘起床,為父母量血壓、診心率,然后寫作。6時30分,給父母穿衣、洗臉、刷牙,給父親測血糖、打胰島素。7時,給父母喂飯。7時30分,再將父母抱上床,用5分鐘時間吃完飯,騎車上班。
中午下班趕回來,先給父母把脈,然后把他們從床上抱到輪椅上活動一下身子,喂他們吃飯,再照顧老人躺下后,自己趕緊吃飯、上班。
下午5時30分下班后,給父母穿衣服,背父母下樓,推著他們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6時30分回來,再給父親測血糖、打胰島素,給父母做飯、喂藥、喂飯,為他們洗腳、洗臉、擦洗身子,最后抱父母上床休息。等這一切忙完,已經是晚上8時30分,匆忙吃點飯,把父母換下來的一大堆屎尿布洗凈、晾好。晚上9時,再為父母測一次血壓。然后,坐在他們身邊,拉開桌子看書寫作,直到凌晨……
2008年1月28日早晨,他在醫院一邊照顧母親,一邊給躺在重癥監護室的父親熬米油,這時腦外科醫生打來電話:你父親不行了。
4月9日,在父親去世的第71天,經歷了無數磨難的母親也永遠地離開了王春來。
出版多部小說
作品先后被30多家報紙、刊物轉載,又先后在臺灣和海外出版
“我母親臨終時,懷里抱著我出版的新書,臉上是滿意的笑容。”王春來說,他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績,是父母最高興的事情。
王春來說,有一次他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把稿費單拿回家中,父母特別高興,似乎病情也減輕了許多,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
他說:“做兒女的光照料好老人的生活起居是小孝,努力在工作和事業上多出成績,讓老人感到欣慰,才是最大的孝道。”
在盡孝道的同時,王春來勤奮工作。十幾年間,他還堅持每晚趴在父母的病床上,一只手為他們按摩,一只手執筆寫作。
工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至今,王春來先后出版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黑手伸出高墻》、30萬字的長篇小說《明天誰去坐牢》以及國內首部展示猶太人風采的30萬字的長篇小說《河南猶太人》。這些作品出版后,先后被30多家報紙、刊物轉載,又先后在臺灣和海外出版。其間,王春來結識了著名作家梁曉聲,梁曉聲為其孝心所感動,引為至交,時常與其保持聯系。
“我所取得的成績背后,是我因病癱瘓在床12年的父母。”王春來說,他取得的一切成績的動力還是忠孝。
王春來的忠孝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他聽到最多的是贊美和敬佩,當然,也有人在背后說他做的一切都“不值得”,認為他是一個“失敗的男人”,因為,王春來“既沒錢也沒權”。
“我覺得我并不失敗,我感覺自己很幸福。”王春來說,“有吃有穿足矣,多余的財富與我無關,所以我不要。我人生追求的幸福是父母安康,孩子快樂。”王春來說,對于一個兒子來講,金錢與地位相比父母的生命,都顯得微不足道。
王春來說,他有一個心愿,就是希望改變人們“忠孝不能兩全”的觀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出現,這就要求這些獨生子女既要干好工作,又要孝敬父母,必須做到"忠孝兩全"。”王春來說。【原標題:獄警照顧癱瘓父母12年 寫出近萬篇親情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