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韓琦在軍營寫信,讓侍吏秉燭照明,不想那侍吏心猿意馬,思想開了小差,燭火竟然燒著了韓琦的胡須,韓琦用衣袖把火苗拂滅,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繼續寫信。信寫完后,他抬頭一看,發現那個秉燭的侍吏已被撤換了。韓琦擔心屬官責罰侍衛,趕忙說:“不要換,不要換,他已經懂得如何秉燭了。”
宋代劉斧編撰的《青瑣詩話》記載了一則趣聞,說韓琦鎮守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時,帥府上有個門客叫彭知方,是個風流才子,有些拈花惹草的愛好,晚上常常翻墻而出,穿行于煙花柳巷,徹夜不歸。門吏向韓琦報告了這件事,韓琦沒有追究,而是賦了一首《種竹詩》送他,詩中有句:“殷勤洗濯加培植,莫遣狂枝亂出墻”,進行善意的規勸。彭知方讀后非常愧疚,和了兩句詩送韓琦說:“主人若也憐高節,莫為狂枝贈斧斤”。韓琦覺得他確有悔過之心,浪子回頭金不換,可堪造就,索性花一百兩銀子,讓部下按照合法手續買了一位漂亮的婢女送給彭知方,照顧他的起居,讓他安心讀書,在士大夫間傳為美談。
乾坤琦是個大好人,但并非老好人。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8年),韓琦任右司諫,敢于實話實說,犯顏直諫,“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前后七十余疏”(《宋史·韓琦傳》)。景祐五年,全國災情頻發,老百姓流離失所,而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依然笙歌美酒,毫無作為,韓琦非常憤怒,連連上疏宋仁宗,極言百姓苦楚,遍數四人庸碌無能、素餐尸位的表現,導致四個宰執大臣同日被罷。這說明,韓琦的好,不是不分對象、不論是非的好,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有底線、有原則的好。
不是老好人的好人,才是真正的好人。晏建懷【原標題:韓琦:好人而非“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