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獲嘉縣照鏡鎮樓村黨支部書記許福卿
一條條筆直潔凈的水泥街道,一排排別具風格的村民住宅樓,一行行婀娜多姿的街道景觀樹,一片片翠綠如氈的草坪,一座座整潔漂亮的現代工廠,一群群身著統一制服的農民工……這就是充滿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獲嘉縣照鏡鎮樓村。
資料顯示,2006年,樓村實現國民生產總值近6億元,上交國家稅收1100萬元,村財政收入8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6500元。
捧著這些沉甸甸的數字,記者驅車來到樓村。
麥收時節,樓村一派繁忙景象。
聽說記者采訪,村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爭相要給記者說說他們眼中的好書記——許福卿。“俺的書記,好!確實好!他好在幾十年如一日給大家辦好事;好在幾十年與村民一起苦干實干;好在幾十年從未沾過村里一點光;好在請來科技財神讓大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他是村民的貼心人,是群眾信賴的好書記!”
“當干部就別怕吃苦吃虧,要想干成一番事業,只有苦干實干。”
許福卿,上世紀60年代從新鄉工業專科學校畢業后,毅然返鄉務農,已有41年的黨齡,1971年任樓村黨支部書記,整整36個春秋了。
84歲高齡的張全芝,談起許福卿時動情地說:“福卿書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干活不惜力,能吃苦,幾十年如一日同群眾一起苦干、實干,真是不容易啊!”
村民們不會忘記,30多年前,在治理鹽堿地的10年大會戰中,參戰的千名干部群眾或因事因病都歇過,只有許書記沒有歇過,出勤率全村第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10年苦戰,樓村3000多畝鹽堿地全部成了旱澇保收田,畝產由幾十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
“許書記不光吃苦耐勞,還自愿吃了不少虧呢。”談起許福卿吃虧的事,眼不花、耳不聾的90歲高齡許老太太扳著手指頭說個沒完。
先說選住樓房的事。樓村村民的住宅樓,實行的是集體修建,村民自由選擇。首批778套住房一夜間認走了777套,剩下一套死活沒人要。原來這套房的地基以前是化糞池,還淹死過人。許福卿得知情況后說:“既然大家都不要,那就給我吧。”
再說向村里交工資的事。1999年組織上給許福卿辦理了轉干手續,被任命為鎮黨委副書記,開始給他發工資。許福卿拿到第一個月工資后,二話沒說竟如數交到村里。他向干部群眾解釋說:“我是樓村的支書,應當拿村里的工資,這個額外報酬屬于村里。”就這樣,直到現在,這份“額外”報酬一直交給村里,據村會計統計,8年多來,許福卿上交的這份工資一共是76422元。而他自己一直和其他村干部一樣只領村上的工資。
談起這些,許福卿淡淡一笑:“當干部就別怕吃苦吃虧,怕吃苦吃虧就別當干部。要想干成一番事業,只有苦干實干。樓村從一窮二白走向富裕,靠的是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