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村村辦工業,上世紀90年代起步,目前各類企業達28家,沒有一家大起大落,沒有一家冒煙、排污,擁有11個高新技術產品,5個產品出口,成為全國農村少有的精細化工生產基地。
許壽吉——新鄉巨晶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樓村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見證人之一。“沒有許書記對科技的‘篤信’,沒有他的正確決策,樓村的村辦工業不可能有今天。在這成功的背后,凝聚著許書記崇尚科學和科學決策的智慧和心血。”
1992年11月,鋁粉廠動工。4個月后正式投產,生產的高科技產品氫氧化鋁,當時填補了省內空白。
投產當年就盈利80萬元,兩年后提高到400萬元。而當時2000多口人的樓村、3000多畝耕地,農業產值才200多萬元。
實踐出真知。樓村人打心眼里欽佩當初許書記力排眾議的決策:“要上項目,只能上有一定技術含量、別人沒有的項目;只有走引進、消化、吸收技術的路子。”
許福卿趁熱打鐵,決定上馬高純氧化鋁項目。
高純氧化鋁的純度要達到99.99%,生產工藝和技術要求很高,當時,世界上只有幾個發達國家能夠生產,但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這一項目1996年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試驗生產的小批量產品被農業部確定為高科技產品。
為盡快攻克技術上的難題,許福卿和村干部們兵分多路,誠懇邀請來了鄭州輕金屬研究所、上海硅酸研究所、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經過整整6年攻關,到2000年年底終于研制成功。僅此一項,樓村投入的研發經費就高達600余萬元。
高純氧化鋁研發成功后,許福卿又開始醞釀另一個高科技項目——醫藥中間體無水哌嗪。
一次偶然的機會,許福卿得知,曾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做過數年訪問學者的有機化學博士、天津大學化工研究所陳立功,手中握有當時在國際上尚屬科技尖端的項目——無水哌嗪,正在尋找合作伙伴。
“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爭取到這項技術,那咱樓村可就要大發展了。走,咱們到天津拜拜這個科技財神。”許福卿在村干部會上急不可耐地說。
第二天上午,他便帶領兩名年輕干部背著干糧,踏上了北上天津的路途。正值春運高峰,在新鄉火車站等了半天也沒買到車票,一急之下,他們登上了去河北邯鄲的長途汽車,之后又轉車到保定,因大霧鎖路,直到第三天上午才到達天津。
3天下來,許福卿和兩個村干部只啃了幾個饅頭,喝了點礦泉水,加上寒冷天氣和旅途顛簸,60歲的許福卿病倒了:重感冒,高燒39攝氏度。
“許書記,咱們找個旅館先住下,待病好后再去拜訪陳博士。”兩名村干部關切地勸許福卿。
“不中!要是讓別人搶了先,把技術拿走了怎么辦,那咱們可是后悔莫及呀。”許福卿焦慮地說。
偌大的天津大學,又逢放寒假,到哪里找陳博士呀?幾經打聽,幾經進出校門,直到晚上9時才找到陳博士的住所。
望著面前3位農民,陳立功博士很是驚訝:“你們找我有什么事?”
“俺們是來向您學習‘無水哌嗪’技術的。”許福卿彬彬有禮地回答。
“怎么,你們知道‘無水哌嗪’?你們具備研發試驗‘無水哌嗪’的條件嗎?”
當許福卿有條不紊介紹了他們的計劃,特別是詳盡介紹了創辦高純氧化鋁項目后,陳博士瞬間由驚訝轉為驚喜,又是讓座,又是倒茶,談話一直持續到深夜。
或許是許福卿個人的魅力產生的吸引力,或許是樓村人創辦高純氧化鋁項目精神的感召,陳博士終于將合作之手同村辦企業握在了一起。
許福卿帶領樓村人,不負陳博士所望,當年就完成了無水哌嗪的小試、中試工作,次年正式建廠投產,產品一次通過國家有關部門鑒定,全部出口。
這一舉動令陳立功博士大為震驚:許福卿了不起,樓村人了不起!
2003年春,在陳博士的努力下,天津大學破天荒地在國內農村設立科研機構——天津大學樓村精細化工研究所。
在天津大學樓村精細化工研究所的支撐下,樓村又相繼推出了2——氰基吡嗪等8個國內少有的屬高科技的精細化工產品。目前,樓村擁有11個高科技產品,其中兩個填補國內空白,5個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村辦工業步入又好又快發展之路。
說起樓村村辦工業的成功,許福卿說:“科技是財神,誰拜誰受益;決策重如山,科學加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