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值晚餐時間,但他卻空著肚子,極其認真地和我談了3個多小時。
后來才知道,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即使沒有采訪或者其他人士拜訪,他幾乎每天都會工作到10點以后,周末也不例外。家人心疼他的身體,說他是工作狂,但他卻置若罔聞,依然如故。
談話從他考上大學開始,到他介紹薩繆爾森所著《經濟學》的最后一段話結束。3個多小時里,我們的身份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從一個采訪者變成了傾聽者,而他從一個被采訪者變成了一個演講者。
“劉氏”方法論
他是一個經驗頗豐的演講者,有“中原第一講”之稱。他每年至少有上百場的演講,講三農、城市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講中原崛起……2008年,中宣部把他的事跡總結后作為典型進行推廣。
他說自己稱不上是經濟學家,僅僅是一個社科理論的普及工作者。說這話時,他把目光從我身上移向了別處,仿佛在回憶什么。
高中畢業后的他,在村里放了一年的牛。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他于1978年3月考入新鄉師院化學系(今河南師范大學化學系)。大學四年,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孜孜探索,讓他形成了縝密的思維方式。
畢業后,他成為洛陽師專化學系的一名教師,1988年9月考入中央黨校科學技術哲學專業讀研究生。從化學到哲學,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本是差異性極大的不同領域的學科,但他卻用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提生出了一種新的、帶有突破性的哲學思想方法論——結構分析思想方法論。在他看來,化學實質上是研究物質的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而經濟、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可以歸結為結構及其變化問題。通過研究結構問題,他把自然科學、哲學跟經濟、社會問題聯系起來,打通了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
在讀研究生期間,他就開始研究中國的經濟結構,發表了一系列有關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論文。在對房地產業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之后,仍在學哲學的他,開始對經濟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91年研究生畢業后,他進入河南省委組織部做文秘工作,由于表現甚好,不到五年,他就晉升為正處級。
在外人看來,如果他繼續在省委組織部做下去,政治上肯定會平步青云。但他卻又很快做出了一個令人很不解的決定——到被稱為清水衙門的河南省社科院任副院長。這一年是1996年。
“畢竟是升遷了,從處級到廳級。興趣也占了一部分。” 在我問是不是主要因興趣而做出了這個選擇時,他的回答很坦白。
不過,他說新的工作很適合他。由于擁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在他的眼里已沒有了經濟與政治之分,沒有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分,工業、農業、服務業、房地產之間也沒有了嚴格的界限,都是連在一起的。他認為能夠靜下心來對這些經濟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是人生的一種幸運。
建言城市化
讀研究生期間,劉道興對房地產業產生了興趣,并且在1990年就提出房地產將成為未來中國幾十年發展的龍頭行業的觀點。
到社科院工作以后,由于在理論方面的超前性,鑫苑等房地產商頻頻邀他講課,咨詢。“房地產不但要蓋好房子,更要注重文化,要按照社區的標準來建設,有幼兒園、超市、健身場所等,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他不斷宣講這一理念,對河南房地產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
此后,他又對房地產所涉及的上下游產業鏈做了深刻的研究,這些研究在繼續影響河南房地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他日后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廣闊之門。
他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實際上是財政拿錢給人們蓋房子,那么市場化的房地產的本質是什么?是金融,是全社會積累的錢借給房地產商,讓他們能夠蓋出房子,然后再讓人們購買。那么,人們怎樣才能買得起房子?他又較早地提出應該完善按揭制度,讓消費者能貸款買房。只有這樣,房地產市場才能夠互動起來,發展起來。
一步領先,步步超前。在房地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他又率先提出了“經營城市”的理念。他把市場機制、金融理念、經營城市等思想整合起來,思考河南怎樣解決城市加快發展對資金的巨大需求問題。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僅僅依賴財政投入,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在1999年左右的一次河南省城市建設會議上,他建議政府部門要深刻理解市場精神,把城市當作資本來經營,把道路、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投資所形成的區域和它周圍的土地都作為資本來經營。凡是有開發價值的用地政府先征用過來,然后貸款修路搞基礎建設,待路兩邊土地的商業價值展現出來以后,通過拍賣招商償還銀行貸款,以此形成城建良性循環。
他率先提出的這一理念在河南的城市化進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鄭州為例,他在10年前就預言紫荊山路會成為高樓林立、商業繁華之所在,今天看來,果不其然。之后的東西大街改造、經三路改造,這一理念在鄭州的運用越來越熟練,最終在鄭東新區這一藍圖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他的研究和成果總能契合社會經濟熱點,總能創新性地提出解決方法和發展規劃,總能對各級政府的決策者產生影響。盡快做大做強鄭州,開發鄭東新區,進一步開發鄭開大道,加速鄭汴一體化,建設中原城市群,理性對待都市村莊改造……從經營城市到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再到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他把自己的研究與鄭州的發展和河南全省城市化推進緊密聯系在一起。
劉道興的每一項研究都契合著社會發展的趨勢,而他反復地講這都不是他的成績,他僅僅是在傳播一種理念。在他平靜的敘述中,似乎先前的成績都算不上什么,他只不過盡了一個社科院人的責任。
每天,他花大量的時間看書、看報、看雜志,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很幸福也很愉快,所以我晚上也大多在工作,減少了好多應酬,活得比較累,但也不覺得累,心里很踏實。” 植根于河南這片土地上,做一個勞動人民的理論工作者,這是他最樸素的愿望。
突破傳統金融學
他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對我剛剛提出的問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問題他已研究了10年——“拿銀行里的錢建學校”。在他看來,河南人口多、學校少,尤其是高等院校少,河南的孩子被稱為中國最苦、最累的學生,辛辛苦苦上3年高中,能上大學的很少很少,對許多農村學生來說,上3年高中就像從地獄里出來一樣。
他24歲考上大學,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他說這來之不易。現在,公眾對孩子受教育的問題越來越重視,要求越來越高,都希望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是,每年都有很多聰明努力的孩子被高考淘汰掉了,變成了打工仔和農民。如果高校能夠多招生,他們去接受高等教育沒有一點問題。
他認為,政府、研究人員最應該關注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這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