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37周年之際,由華佗論箭首席專家、太平洋商學院院長嚴介和倡導發起的以“感恩之旅、化文之旅、靈心之旅”為主題的“第三屆富民感恩華佗論壇”在周總理的家鄉江蘇淮安舉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首度公布剛剛完成的《淮河經濟帶發展規劃》。
他做主題演講時提到,最近水利部副部長講,淮河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治理淮河治理這么多年了,但現在還是洼地旱澇災害突出,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毛主席50年代就講了,經過50年的改革,這個結果,這個水利部部長講的結果是這么個結果。
鄭新立表示,自古淮河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密集,是我國經濟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然而伴隨經濟發展,這個地處蘇、魯、皖、渝、顎五省交界處的區域卻成了被人們遺忘“經濟洼地”。為進一步開發淮河流域資源,全面加快淮河流域發展,他研究并制訂了《淮河經濟帶發展規劃》。
在向與會嘉賓介紹淮河經濟帶具體規劃的同時,鄭新立指出,“希望大家從這里面發現投資的商機,未來10到20年,淮河流域投資將會達到幾萬億,甚至上十萬億,將會成為中國第三個出海的黃金水道,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增長極,成為支撐改革開放第四個十年的經濟支撐點”。
針對當前民企“走出去”頻頻受阻現狀,嚴介和說,“民企走出去,不能靠單打獨斗,只有抱團”。面對當前民企投資環境差、賦稅重、國企壟斷等不平等地位和較差的生存環境,嚴介和指出,民企與國有壟斷行業不要硬碰硬,要立足長遠,另外殺出一條路,在自己的行業里做到老大,真正做成共和國的“國企”。
附:相關文字實錄
鄭新立:同志們,上午好。本來今天我想講一個題目叫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機遇,那么昨天呢,我忽然又改了主意,因為我們來到總理的家鄉淮安。淮安是淮北經濟帶的中心城市,就在上個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招商的大會,號召全國的企業家來淮安投資,建設總理的家鄉,我正好最近呢,接受了江蘇、安徽、河南三個省政府的委托,做了一個淮河經濟帶的發展規劃,去出一個咨詢意見。那么現在已經經過反復論證,初步成稿,準備向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通報,今天我是第一次在這么大的場合來披露我這個研究成果。這個成果是內部的,有的還要修改。
淮河經濟帶我們研究好了之后,發現它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大的意義,淮河經濟帶涉及到五個省、蘇魯皖渝顎等五個省,有28萬平方公里,1億8千人,過去有一句老話,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個地方處在南北的氣侯的分界帶,土地肥沃,人口密集,非常適合農業的發展,所以這里養育了很多人,淮河流域的人口密度比全國的人口密度高4倍,但是呢,由于淮河這個河水經常泛濫,解放之前大量的逃荒要飯的,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今天,這個地方甚至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因為這個地方處于五個省的邊緣地帶,他們在規劃中的發展的時候,江蘇把重點放在長三角,河南把重點放在鄭州工業城市群,山東把重點放在青島,沿海那一帶去了,五個省交界的地方是經濟的洼地,工業的發展水平在五個省里面分別占到30%到80%,所以大量的出去打工啊,2千多萬,打工以后掙的錢還回到這兒,因為這兒氣侯最好,最適合人類生存,回來蓋房子,回來發展,所以今天聚集了這么多人,我想把淮河這個課題一些成果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大家從這里面發現投資的商機,未來10到20年,淮河流域投資將會達到幾萬億,甚至上十萬億,將會成為中國第三個出海的黃金水道,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增長極,成為支撐改革開放第四個十年的經濟的支撐點,我這不是說的大話,空話,實實在在的,下面請看我的PPT。很短,15分鐘左右給大家形成一個概念就行了。
這是2012年5月,發改委他們下發了一個課題。這是毛主席在50年代講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是今年上半年,水利部副部長講,淮河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治理淮河治理這么多年了,但是現在還是洼地旱澇災害突出,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毛主席50年代就講了,經過50年的改革,這個結果,這個水利部部長講的結果是這么個結果。
60年代呢,因為淮河的治理沒有通盤的總體的規劃,上游河南,中游安徽,下游江蘇,一個省各辦各的事沒協調。工業,農業,水利,各唱各的調,形不成合力,所以治理的效果呢就是事倍功半,不是事半功倍。這里淮河的人口密度大,外部人口比重達,城鎮化水平低,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占的比重高,遠離各省的發展重點,生態環境壓力大,這是最基本的判斷。看到這個常住人口現在已經是18390萬人,外出人口2200萬,農民工,為沿海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縣級單位外出人口的流動率占16%,勞動力16%跑出去了。因為這里的人口發展沒有機會啊,到沿海去掙錢去了。城鎮化水平相對低,平均起來只有42%,全國是50%。地縣級,比全國的點低12點。農業比重大家看看,全國的比重是10%,那么這個地方,普遍這個比重呢,他主要是靠種地為生,我加上一句話,農民還是靠土地刨食,那么只靠種地什么時候是頭,什么時候能夠富起來。這是發展水平,下面的紅線是淮河流域的發展水平,這是經濟總量,大家看看。5個省的經濟總量都往上跑,這個淮河流域的這個地方是這樣一條線,這是人均的(水平)。這個是投資的水平,五個省的投資往上走,淮河流域是這樣的(線),這是財政收入,紅的是財政收入,綠的是五個省的(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啊,人均,大家看,普遍比全國的水平,比五個省的平均水平都要低很多。那么最重要的原因,這幾個省,偏離五個省的發展中心,大家可以看看,北邊是各個省確定的發展的重點地區,都把淮河流域放在外邊了。河南是中原城市群,安徽是皖江城鎮帶,合肥都市圈,江蘇是南京、蘇錫常都市圈,山東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偏偏把淮河流域撇在一邊了。這個地方的流域的水質比較差,供水安全面臨挑戰,行續洪區發展矛盾比較大。這是鐵路網,這個地方鐵路交通非常貧瘠。這個是流量的變化,這個地方人口的流量大,勞動力人口密集啊,這是貨運量,貨流量的變化,因為時間我不詳細解釋了。下面這個第二個東西,講一講建設生態經濟走廊的(設想)。這個紅的是淮河,能夠建立一個生態經濟區。
通過形成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運輸五大運輸方式啊,形成一個現代綜合的交通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蚌埠、淮安、信陽三個中心城市的迅速的崛起,形成叫三個核,三個中心城市,上游是信陽,中游是蚌埠,下游是淮安,三個中心城市帶動十幾個縣級城市,這是流域的節點形式的發展,這樣淮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提供跨越式的發展提供動力,為江蘇沿海開發戰略開辟一個支撐腹地。為泛長三角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引擎。治理的難題就是,要把淮河這樣一個經常危害于當地老百姓的這樣一個河,變成一條黃金水道,第一個黃金水道是長江,第二個是珠江,第三個就是我們,有可能淮河成為出海的第三個黃金水道,我們要形成皖北城市帶、江蘇沿海中東中部地區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發展協調發展的經濟圈,成為我國中東部地區協調發展的示范區,這周圍四邊都發展起來了,通過它們的帶動作用,因為周邊呢,現在也輪到我們淮河經濟帶的發展的機遇也日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