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重視發展先進制造業,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我國工業化起步晚,應發揮后發優勢,積極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隨著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環境成本上升,一些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只有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上找出路,企業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政府和企業都應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創造更多的技術成果和國際專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促進產業升級,盡快實現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
應充分發揮大學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使大學成為能夠提供大量發明專利的創新基地,發揮大學院系和學科對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堅持以科研帶動教學,選拔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培養創新型人才。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一條捷徑。當前發達國家不少企業陷入困境,為我們擴大國際并購、引進技術和人才提供了機遇。應利用好我國外匯儲備充足的優勢,為引進國外科技資源提供有力支持。
加快“營改增”等稅制改革,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就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3%和34%,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別低10和20個百分點左右。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長期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稅負過重。應盡快擴大服務業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范圍,進一步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和個體戶的稅收起征點,努力為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應重點發展物流配送、信息咨詢、會計審計、金融服務、網絡營銷、技術貿易、規劃設計、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如果能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到目前世界平均50%左右的水平,就可新增就業1億人以上,并使社會流通成本大大下降,還能大幅降低單位GDP的能源消耗。深化稅制改革,還能形成促進企業向研發和營銷兩端延伸的激勵機制。(作者鄭新立,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標題:鄭新立:抓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