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曲劇大家“活寇準”——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馬騏(3)

2013/11/9 14:09:52 點擊數(shù): 【字體:

    如《寇準背靴》這出戲,在上個世紀50年代被整理成豫劇,1956年被馬騏移植成曲劇,其后也在不斷地整理、提高中。這出戲耗費馬騏的大半生心血,除他從越調(diào)、豫劇、黃梅戲等其他劇中汲取營養(yǎng)、為我所用,設(shè)計了“下朝來長吁短嘆”、“楊元帥死不死還不一定”等幾段膾炙人口的唱腔外,他還非常重視對表演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

    “在第一場寇準出場時,我用須生的顛步,一拖一拉、緩慢沉重,然后再抬眼亮相——畢竟寇準那個時候年事已高,還在為國事憂心忡忡。”馬老向記者講述他設(shè)計種種臺步和表情時的想法。

    對《寇準背靴》熟悉的觀眾也會記得,在“靈堂吊孝”一場中,馬騏用眼睛“說話”:寇準第一次發(fā)現(xiàn)楊宗保不跪時,只是眼珠稍微一動,表示還未在意;當后來宗保還是不跪、郡主用腳踢兒子時,他眼珠子左右一轉(zhuǎn),表示已引起了注意;當看見柴郡主外著孝服,內(nèi)穿紅襖,已斷定其中有詐;發(fā)現(xiàn)楊延昭并沒有死時,眼珠子頓時滾動起來,凸顯內(nèi)心的巨大變化。而臺步馬上改成輕快的搖步,把寇準的驚喜心情表現(xiàn)的入木三分;“花園送飯”一場,寇準跟蹤柴郡主時,馬騏先后運用了碎步、滑步、云步、探步、墊步等多種臺步,兼配上“踢靴”、“髯口功”,將一個年邁蒼老,憂心國事,機智善斷的老寇準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立在舞臺中央。《寇準背靴》也因此成為曲劇藝術(shù)的極品之作。

    1982年,《寇準背靴》由河南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藝術(shù)片,易名《背靴訪帥》。隨后晉京演出,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播放、中國唱片社灌制唱片,并被河北梆子、評劇、老調(diào)等多個劇種所移植,成為馬騏的代表作之一。

    耄耋頑童的現(xiàn)代生活

    “猴子,走嘍!”每天下午6點半,馬老都會帶著一只叫“猴子”的京巴小狗,下樓遛彎。這只京巴已經(jīng)高壽12歲,馬騏和老伴馬鳳琴也就這樣風(fēng)雨不斷地帶它散步了12年;而兩位老人,已經(jīng)攜手度過了近40個春秋。

“很多人都知道周玉珍和馬鳳琴扮演的柴郡主,但是他們不知道,馬鳳琴就是我老伴兒!”說到這里,馬老爽朗地笑了。他起身想為記者再續(xù)些水,沒等起身,馬鳳琴已經(jīng)眼明手快地拿起了水壺。在記者的“搶奪”下,兩位老人才放棄了給記者續(xù)水的打算,相視一笑,落座敘談,仍是一個主講,一位補充。

    “他的生活很簡單,每天早晚兩次帶猴子下樓,然后在家唱唱、練練。”馬鳳琴介紹,除此之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新聞,尤其是《海峽兩岸》這樣的欄目。

    “最近關(guān)于釣魚島的新聞不是挺多嗎,他看得最認真,還經(jīng)常在家為這個生氣哩!”聽到老伴的“控訴”,馬老認真地解釋:“中國人怎么能不氣憤!我還想報名去‘保釣’呢!只要他們愿意接收我,我一定去!”

    聽到馬老的話,記者心里一動。這個以91歲高齡的年紀,還在對國家大事念念不忘,對祖國、對人民該是一種多么深摯的熱愛和真情呢!

    “那除了國家大事,您還關(guān)注哪方面的消息呢?”

    馬老娓娓道來:關(guān)于文藝院團發(fā)展的、改革的,他都關(guān)注。“社會總體是在進步的,有的政策也得慢慢變化。”說到文藝院團的改革,馬老的看法很“現(xiàn)代”:“我關(guān)注到其他地方戲的一些舉措,其中越劇界就有成立工作室的,這樣的好處是演出的時候可以集中演員,不演出的時候可以分散,劇團沒有太大的生存壓力……”

    針對當前戲曲市場萎縮的現(xiàn)狀,馬老認為“已經(jīng)有所好轉(zhuǎn)”,因為有“現(xiàn)在政府在做免費送戲下鄉(xiāng)的活動,還有的到社區(qū)、到學(xué)校,這樣做很好!”91歲的馬騏談到這個問題,思路竟如年輕人一般清晰、明確:“一方面政府補貼劇團,劇團既有收入,又能演出了。對老百姓而言,有免費的戲看,求之不得!”馬老又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感嘆:如果那時候就有這樣免費的戲看,多好!

    91歲的馬騏,毫無耄耋之年的老態(tài),而是紅光滿面,思維敏捷。問他長壽的秘訣是什么?老人謙虛地搖搖頭,老伴搶著回答:他呀,心大!

    何謂心大?

    “他不爭名奪利,一輩子最大的‘官’也是個團長。”馬鳳琴的話道出了其中的“機密”。就算是對相伴了近40年的老伴兒,馬老也“不會說好聽的”,因為“他從來都不會奉承人,辦事只怕別人吃虧、自己占了便宜。”正是這樣,在馬鳳琴看來,老伴“很實在,很大方。”

    天性里的與人為善,使馬騏在“文革”那段日子里,受到過最大的折磨就是“大字報”,游街、戴高帽這樣的“整”沒有挨過——好人緣讓人不忍心去折磨這樣一個好人。

    馬老一生不抽煙、不喝酒、不挑食,退休后每天生活規(guī)律,只是簡單的素食,連肉也吃得少。在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里,老兩口一住就是幾十年。家里的電器看上去都有些陳舊了,一臺搖起“頭”來吱嘎作響的電風(fēng)扇,伴隨他們度過這個午后的燥熱。只有幾張劇照、一柜子獎杯,向來訪者透露出主人不一般的經(jīng)歷。

    馬騏應(yīng)該說是大器晚成的演員,與張愛玲“出名要趁早”的信條相比,他的大獎都來的比別人晚: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僅獲演員二等獎,20多年后,參加洛陽地區(qū)會演,終于拿到了第一,而直到1982年他赴京演出《寇準背靴》,才在花甲之年譽滿京城,被稱為“活寇準”——在戲劇界,這樣的“成功”簡直是個異數(shù),而這樣的等待與堅持,沒有一顆強大的心靈,如何能得以成就?

    作為深受群眾喜愛的“活寇準”,老人家如今身強體健、精神十足,回顧近80年的藝術(shù)生涯,還有什么想說的話?

    不料,沉思片刻的馬老只輕輕吐出兩個字“遺憾”。

    “遺憾,《寇準背靴》這出戲還不夠‘精’。” 在馬老看來,“寇準”雖然深得人心,但與國粹京劇中的不少劇目、人物形象相比,還是有能打磨得更為出神入化的空間,“我現(xiàn)在是力不足了,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曲劇須生泰斗,馬老收了一二十個弟子,遍布鄭州、南陽、新鄉(xiāng)等地,只要有人愿意學(xué),他都愿意教。有時候馬老還主動想到農(nóng)村的田間地頭教學(xué)生,但常常被老伴兒勸阻:“都這么大歲數(shù)了,你去了人家還不都光顧著照顧你了,那還能用心學(xué)戲?”想想,馬老只好作罷。

    提起對曲劇的傳承,老人家直言也很遺憾:“沒有特別滿意的弟子,能把自己的畢生所學(xué)好好傳下去……”想到這里,又提,“現(xiàn)在戲校里沒有曲劇專業(yè),以后的學(xué)生沒有專業(yè)文憑,到劇團沒辦法評職稱,就更留不住人才?”

    思維之活躍、敏銳,令“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平庸之輩汗顏。

    采訪手記

    結(jié)束采訪,走下位于洛陽曲劇團家屬院的住宅樓,馬老兩口堅持要下樓相送。帶上睡眼惺忪的猴子,馬老步履輕快,甚至試圖去幫攝影記者“扛包”。

    親切隨和、爽朗、樸實……采訪過程中,不斷有這樣的感受撞擊著記者的心。他們這樣的老一代藝術(shù)家,盛名遠播,卻又過著最簡單、最樸素的生活。面對記者的采訪,也說不出多少豪言壯語、華麗辭藻,名動神州、須生泰斗這樣的詞,似乎描繪的都是與他無關(guān)的別人的生活。

    回頭看看他們位于三樓的斗室,窗臺上,一盆怒放的茉莉在初秋的風(fēng)中暗自芳華。【原標題:曲劇大家“活寇準”——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馬騏】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12-9-12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