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的時候,華佗婉拒關公的百兩黃金,并說:“某聞君侯高義,特來醫治,豈望報乎?”神醫之真實面目終于暴露出來,不求名利,不慕富貴,只為救義士,救漢室。
三、華佗為行刺而撒謊,并不具有開顱術
相比之下,華佗對曹操就不那么客氣了,曹操早就有頭風痛的痼疾,他卻不曾登門求治,直到病入膏肓才盛情難卻,姍姍來遲。用意何在?為了在關鍵時候表現自己絕無僅有的開顱術嗎?非也。他要行刺!
在確認華佗意在行刺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判斷他是否真正具有開顱治病的能力。
此前,人們大都相信華佗不會撒謊,他一定掌握了開顱醫術,一定能夠治愈曹操的病。實際上無需用現代醫學的消毒、麻醉、解剖、急救等標準要求,只需從小說文本就可以推斷華佗不能開顱。如果他能開顱,那么不管是為了治病還是為了完成行刺,都應該在曹操懷疑之后,請求用另外一個患有同種疾病的人做試驗,證實自己的能力,打消曹操的疑慮。但華佗至死都沒有這樣做。由于曹操遭遇過吉平的毒湯藥,懂得自己不能先喝,先嘗試,所以同樣也不會甘當華佗的開顱“處女秀”。
既然華佗不能開顱,他曹營干什么?送死嗎?當然不會,只會是行刺。為了這一天,他同樣等待了大半生。而且準備了兩張文憑——治周泰、療關羽。
然而,華佗從關羽身上拿到文憑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由于他治愈的是比普通箭傷難度更大的毒箭傷,并且用的是刮骨療法,所以曹操愿意請他做最后的嘗試;另一方面,由于他治療的對象是與曹操勢不兩立的關公,相互間還曾不吝溢美之詞,所以曹操非常警惕。果不其然,一聽到“用利斧砍開腦袋”等敏感說法,曹操就動怒了:“汝要殺孤耶?”并認為華佗“欲為關公報仇”。
當然,引起曹操猜忌的更直接的原因還在于:第一,他從來就沒聽說過開顱術,華佗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華歆在向曹操介紹時,只說華佗能借助麻沸湯治療“五臟六腑之疾”與手足、眉間之瘤,未有開顱之說。華佗在與曹操分辨時,也只提及了自己的刮骨療毒業績。然而,略有醫理常識的人都清楚,刮骨手術與開顱手術相距十萬八千里,沒有成功經驗,任何人也不能輕易打包票。
第二,華佗將曹操的病說成是“小可之疾”。頭風痛在初、中期或許是小毛病,但到晚期就難治了,至少要開顱就不是小事。大腦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不可認知的“奇恒之府”,而僅僅多了一手麻沸散的華佗又怎能等閑視之呢?相比開顱而言,刮骨才是小事一樁。
曹操疑云重重,他不再有耐心了,決定放棄治療,將華佗下獄、殺害。
四、華佗改進行刺手段,卻被自己泄密
華佗為什么要煞有介事地謊稱自己能開顱?因為此時站在曹操面前的華佗已經不是往日慈悲為懷、普救眾生的大夫了,他已經變身為以毒攻毒的冷面殺手。為了獲得成功,他必須撒謊,并且要說得有板有眼。
《三國演義》中存在這樣的規律,曹操每晉位一次,都會遭到某些保漢派的暗殺,其中常有醫生。第一次是董承認為醫生具有接近曹操的先天優勢,便在“衣帶詔”行動失敗之后想到了名醫吉平(第23回),后來金祎又推舉出吉平之子,因為他們“與曹操有殺父之仇。(第69回)”。但兩次密謀都因其他同伴泄密而未遂。
醫生群體就像謀士群體一樣,如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強者總是后一步出道,吉平、吉邈、吉穆、華佗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