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西門豹鑿渠引漳水灌溉鄴下田地,后人稱之為西門渠,或稱漳水十二渠。曹操時期和石虎時期又都重新修復過,取名天井堰。
西門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異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階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筑12道攔水壩,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攔水壩都向外引出一條渠,所以說是“同源異口”。據記載,每個磴相距300步,連續分布在二十里的河段上。根據地形考察,這二十里河段應當是安陽縣安豐鄉漁洋村以下的二十里河段,渠口開在攔水壩的南端,12條渠都在今安豐鄉境內。
12道攔水壩實際上是低溢流堰,俗稱滾水壩。每條渠的進水口都設有閘門,可以調節水量。現在西高穴村西北漳河還有一個“閘門口遺跡”,人們傳說是西門豹渠的閘口。這種多渠口引水的方法,既方便調節水量,又可以攔洪防災,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項偉大的創舉。【原標題:漳水十二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