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義是河南省沁陽市北孔村人,他出身佃農,1939年在討飯途中參加抗日游擊隊,后編入晉察冀一分區一團七連當戰士,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就在他加入共產黨這年的秋天,日寇對晉察冀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為了確保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宋學義所在班奉命擔負牽制敵人這一重任。作為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戰士的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為了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撤退,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絕路小蓮花峰。本來他們的掩護任務早完成了,可以沿著隱蔽的盤陀路擺脫敵人,但考慮到群眾扶老攜幼,沒有走遠,還會遭到敵人的追擊,他們明知攀上小蓮花峰是一條絕路,還是堅定不移地把敵人引上了絕路。
在山上,他們連續打退了敵人的數次沖鋒后,在彈藥和石頭都用完的情況下,視死如歸的五壯士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跳下了山崖。
所幸的是,宋學義被懸崖樹叢掛住,但折斷了腰骨,經后方醫院搶救得以復生。戰斗結束后,分區司令員楊成武代表聶榮臻將軍授予宋學義“英勇頑強”抗日壯士勛章,后又于狼牙山頂修建五壯士紀念塔。
1944年,宋學義轉業到河北省易縣管頭村任農會主席。1947年返回家鄉,歷任民兵連指導員、黨支部書記,中共王曲公社委員會委員、縣委委員。作為村里的一把手,宋學義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他不顧自己身體的疾病,與群眾一起抗洪排澇、修整田地、打機井……使全村近2000畝耕地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豐收。他還積極帶領群眾奔致富路,植樹造林,發展養豬事業。
宋學義身殘志堅,勇于奉獻,終于因積勞成疾,于1971年在鄭州病逝,享年53歲,目前,他的遺體安放在沁陽市烈士陵園墓區正中央。1979年這年,他被授予了革命烈士光榮稱號。記者 李娜 整理【原標題: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 用一生書寫“奉獻”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