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周月琴:儒教在當代韓國的命運及其傳統文化意義

2013/12/5 11:15:24 點擊數: 【字體:


    在短短20年時間里,儒教在當代韓國經歷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亞洲“四小龍”時期,儒教被作為促進東亞經濟高速生長的文化動力受到了極力贊揚,廣為宣揚的“儒教資本主義”模式就是對儒教倫理經濟學價值的直接肯定;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卻使得儒教在當代韓國正面臨著被批判和被拋棄的現實命運。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歷史上儒教文化發源地的當代中國,卻正在興起一種與當代韓國批判儒教文化思潮相反的、要求重新研究和評價儒教傳統文化的思潮。這種極為有趣的文化現象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正是我們關注當代韓國儒教批判思潮的原因。

  本文首先介紹當代韓國批判儒教的思潮,其次介紹當代韓國儒林極力維護儒教傳統及其文化價值的概況,最后介紹當代韓國知識分子在儒教文化衰落命運中的精神困惑,目的是為當代中國正在興起的“國學熱”,提供一個傳統文化比較研究的實例。

  一 金融危機后儒教在當代韓國的被批判與被拋棄

  1. 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對儒教價值的現實批判

  1997年11月,韓國發生金融危機。其后,韓國開始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即將政府主導下的大財閥壟斷經營模式,改革為企業的自主經營;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外國資本進入韓國企業,實現貿易自由化。這兩方面的改革,由于在根本上觸動了韓國儒教社會的傳統文化精神而遭到了堅決抵抗:對大財閥壟斷經營模式的改革,直接批判了建立在等級制觀念基礎上的“儒教資本主義”模式,因而首先遭到了大財閥及其政治代言人的反對;允許企業解雇工人的改革規定,則因違背終身雇用制的儒教群體精神而引發了強大的工人罷工浪潮;而開放自己的資本市場,放棄政府對外國資本進入本國市場的強力控制,尤其令儒教社會不能容忍。在他們看來,這意味著國家權力的喪失,因而驚呼其為“國家危機”。

但是執政的金大中政府沒有被這樣的思想紛爭所困擾,而是對導致危機的政府、銀行、財閥之間的關系模式進行了徹底改革:堅持韓國五大財團之間進行業務互換以及并購;成立金融監管委員會;對金融和股票市場實行了自由化的開放政策等。

  金大中的經濟改革使得韓國在短短兩年里就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重新實現了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與此同時,它也使得注重個人價值的年輕一代在由改革所引起的文化沖突中,選擇了諸如個人主義、法治、自由等西方文化價值觀;而那些肩負養家糊口重任的中年一代則在最為現實的生存問題上,開始自覺或者被迫順應經濟改革的發展要求,拋棄傳統儒教的價值觀念。其后上臺的盧武鉉政府也在中青年一代的支持下,在堅持經濟改革的同時,更加堅定了徹底批判和拋棄儒教傳統文化及其價值的決心。正是在現實經濟改革的批判下,韓國傳統的儒教價值觀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社會階層所拋棄,甚至連一向作為延續韓國儒教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圣地——成均館大學儒學部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2. 哲學層次上對傳統儒教文化精神的批判

  盡管在經濟危機發生后,韓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們對傳統儒教的裙帶關系所造成的政企勾結、貪污腐敗、金融和債務危機等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但這些批判并未從理論高度上直接觸動韓國這個典型的儒教社會的心理。真正令韓國人感到震驚的,是《孔子應該死亡,國家才能生存》一書(注:金京日(音譯):《孔子應該死亡,國家才能生存》,海洋出版社,1999。)。在這本書中,從歷史到現實,從孔子到朱子,從祖先崇拜到孝道,從國家到男人、女人,從中國、日本的儒教到韓國的儒教,作者幾乎對儒教文化做了全方位的批判,而批判的重點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儒教文化造成了國家崩潰的歷史循環。作者認為,儒教文化對(韓國)國家的最大害處,在于儒教文化首先造成了社會崩潰的歷史循環,而在解決崩潰危機的時候,又因為儒教文化內部所包含的“向后看”的歷史崇拜觀,使得儒教國家在發生危機時,陷入了一個道德拯救論的怪圈。作者甚至將這種道德拯救思想比喻成“孔子病毒”而大加批判。

  第二,作者認為,之所以會造成儒教社會崩潰的歷史循環,是因為孔子和儒教對歷史的歪曲。孔子追求的是虛構的、歪曲的價值。為了尋找本質上并不存在的意義,孔子的弟子們陷入了過去的陷阱中,為此而必須歪曲和美化所有的歷史事實。這個“過去”指的不是時間上的過去,而是非常危險的、能夠決定生命意義的、價值觀意義上的“過去”。可悲的是,孔子的弟子不單指文獻中所記載的3000名,也包括今天無法擺脫儒教文化氣息的所有人們。孔子的幾句簡單教訓卻占據了東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束縛人們的觀念形態。

  第三,作者還通過對祭祀、孝道、男尊女卑等儒教倫理的具體批判,揭示了儒教社會的弊端。最后得出結論說,因為孔子、朱子歪曲歷史,所以應該死去,惟有如此,國家才能生存。中國和日本已經拋棄了儒教,國家治理得很好,所以韓國也應該拋棄儒教。

  在韓國這個典型的儒教社會里,作為儒教文化象征的圣人孔子,受到了如此嚴厲的批判,的確令人感到震驚。這種批判與孔子及儒教在近代中國所受到的徹底批判有頗多相似之處。在上世紀初中國的“五四”運動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口號,導致了儒教在現代中國的失敗命運。因此,當代韓國在批判儒教傳統的社會思潮下所提出的“孔子應該死去”的口號,是否也預示著儒教的終結命運呢?這是令當代韓國的儒教文化維護者感到驚心的根本原因。

  3. 廢除戶主制:法律層面上對儒教傳統生活方式的批判與拋棄

  戶主制是現行韓國民法中一項以戶主為中心來構成家庭關系的法律制度。韓國民法規定,公民個人的所有身份變動如出生、婚姻、死亡、收養等,都要記錄下來作為公文,成為用來證明個人身份的一種制度。其編制方式是在戶籍本上記載所有家族成員的身份變動情況,編制的基準是戶主,即家族所有成員都以戶主為中心來記載相互之間的關系。戶主不僅具有撫養家庭成員的義務,也具有決定家庭成員命運(如財產繼承等)的權利。

  這種戶主制度貫徹了儒教男尊女卑的觀念。比如,民法規定戶主的繼承順序是兒子→女兒→妻子→母親→兒媳,幼子會比母親具有優先成為戶主的權利;子女從出生起就要隨父姓,只有少數例外才可以隨母姓。同時,女性婚前從屬于父親戶籍,婚后從屬于夫籍,夫死后則或者從父親戶籍、或者從兒子戶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種嚴格貫徹了儒教傳統文化男尊女卑意識的戶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當代韓國儒教社會形態中的家庭關系,婦女成為男性的從屬,不僅不具有平等的權利,而且在婚姻關系中處于被動地位。這與憲法所規定的男女平等的精神相違背。因此,自1950年代以來一直有人主張廢除戶主制,韓國國會和政府也一直為它的存廢爭論不已,但直到金大中政府也沒有能將廢除戶主制付諸實施。因為這項制度與韓國的儒教社會體制有著根本聯系,而代表儒教社會的根本文化精神并在現實生活與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環球網 2013-03-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