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從南京的菜市場開始,那里是雙匯競爭對手雨潤的大本營,不過,進行到5分11秒時,出現了雙匯的名字。參會的高管電話鈴相繼響起,他們停止會議,開始看電視。
報道指出,喂有瘦肉精的生豬涉嫌流入了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源雙匯)。濟源雙匯于2009年8月建成,2010年屠宰生豬101萬頭。
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含有“瘦肉精”的冷鮮肉從雙匯流向市場,央視報道中說從雙匯產品中發現6起陽性,即存在“瘦肉精”。但據接近河南省衛生檢疫部門的一位人士透露,由于以試紙檢驗并不精確,樣本后來送到河南省相關檢驗部門。濟源市食品辦給省政府打報告時清楚注明為“疑似陽性,待確認”,最后檢測結果是“假陽性”。
但雙匯并非沒有瑕疵。濟源雙匯食品公司此次發現的19頭“瘦肉精”疑似陽性生豬,目前有17頭已得到確認,剩余2頭排除。
到4月8日,河南省警方抓獲了卷入“瘦肉精事件”的96名犯罪分子。其中逮捕了42名,刑事拘留32名,包括瘦肉精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其中3人系雙匯公司采購部工作人員。
“瘦肉精”是一類廉價藥物的俗名,在克倫特羅(Clenbuterol)和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中最常見。它們用在豬身上,正如其名字,能夠減少脂肪增加瘦肉。食用含有過量“瘦肉精”殘留的肉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如發生惡心、頭暈、四肢無力、手顫等中毒癥狀。
各國對瘦肉精的開放標準不一,據科學松鼠會的信息,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可合法少量添加不容易積蓄的萊克多巴胺,但在豬出欄前十五天不準添加。在中國,1997年農業部明令禁止在飼料中添加克倫特羅;2002年,又將萊克多巴胺列入《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
對于動物的疫病,如豬瘟、囊蟲等,中國從1959年就開始要求100%檢驗,而且還要求復檢,依據主要是當時由原農業部、衛生部、商業部和對外貿易部聯合頒布實施的《肉品衛生檢驗試行規程》,即“四部規程”,對于“瘦肉精”則實行抽樣檢測。
如果對“瘦肉精”進行頭頭檢測,成本很高,山東省一家畜牧企業負責人告知本刊,如果是給活豬進行尿檢,一張試紙最少5-8元,而且結果并不準確。“要是頭頭檢驗,交豬的時候就要排長隊。豬不撒尿,人再急也沒辦法。”他說,檢測屠宰后的豬,每頭就要增加20元成本。
“在農牧業的亞洲模式中,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都是合作社,泰國采用公司加農戶。大陸學的泰國模式,由于眾多農戶分散養殖,質量控制就成為難題。有部分農戶可能會受利益驅動在養豬過程中添加瘦肉精。”四川一家大型農牧企業負責人分析。“提高瘦肉率,最正確的方法是改種,而不是加精。”
不過,按照種豬培育的慣常階段,一個成功種豬的培育需要經過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豬四個階段,投入巨大,周期漫長。對于雙匯這樣以規模見長的企業來講,在源頭質量把控上做到無懈可擊的難度較大。
3月16日凌晨2:30,萬隆從北京飛回,當夜召開緊急會議,這場會一直開到清晨5:30。
與此同時,國務院派出聯合工作組赴河南督促“瘦肉精”案件查辦,要求徹查“瘦肉精”案件,追究事故責任,各地也開始對肉類加工行業進行全面清查。
讓萬隆稍稍松口氣的是,從3月15日到3月30日,根據全國61個地區對雙匯產品的普查和抽檢,未檢出“瘦肉精”。
對食品企業來說,“安全”是足以一擊斃命的罩門,摧毀它遠比保護它容易得多。無可爭辯的事實是,雙匯畢竟未能鎖緊供應鏈,讓“健美豬”流進了自己的一家工廠。
雙匯形象蒙污,股民用腳投票。上市公司雙匯發展(000895.SZ)從3·15節目結束后開始跳水,午后封死跌停,從86.6元跌至77.94元,市值蒸發15個億,從3月16日開始停牌。各地雙匯零售店無人光顧,連在漯河的店面也門庭冷落。
行走在雙匯工業園一廠區附近,依然能聞到濃郁的香腸味,可道路兩側車輛稀少。平時貨車一輛接一輛排在門口,到了旺季公路都會成為停車廠。事件發生后,公司的多數工人以學習食品安全條例為主,產能大大削減。從3月15日到3月31日,事件影響雙匯銷售超過15個億,每天一個多億。
“這件事正好發生在雙匯由國企變民企,民企變外資,外資又要整體上市,而且即將完成的時候。”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道。
萬隆正在啟動改制后的又一輪擴張,在哈爾濱、長春、沈陽、鄭州、濰坊、蕪湖、合肥、上海、南昌、昆明等地,計劃投資90多億元建廠。按照這樣的擴張步伐,雙匯不僅在全國絕對遙遙領先,而且在全球都能數一數二。
這時候出現這種閃失,雙匯自身責無旁貸,然亦有相關人士猜測,可能背后還有看不見的力量在推動。有傳言稱,這次發現“瘦肉精”的肉食品加工企業不止雙匯一家,但板子卻偏偏落在了雙匯身上。
伏筆可能在2006年雙匯擺脫國有身份時已埋下。
“萬隆一路過關斬將,得罪了太多利益群體。改制后,市值從300億一下沖到1000億,很多沒吃到這塊大肥肉的人都憤憤不平。”上述人士暗示雙匯甚至像蒙牛一樣,有再次為國有企業收購的風險。
對于這種說法,雙匯予以否認。“我們只檢討自己。”萬隆說。
萬隆其人,在漯河素有“頭發很少,頭皮很硬”之稱。出身在相對封閉、市場經濟不甚發達的中原地區,他把一個虧損的小肉聯廠,做成了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靠的就是一股“硬”氣。二十余年來,他和體制博弈,與資本過招,甚至與自己的年齡抗衡,連他自己都說,“換了別人,可能早出局了。”
不過,隨著企業越做越大,萬隆的不安全感也與日俱增。
漯河地處河南省中南部,沙、澧兩河橫貫全境,在市區交匯,據說“雙匯”的名字就由來于此。
自清代開始,圍繞漯河碼頭就形成了牲畜交易市場,四面八方的牲畜都靠水運販賣到這里,至今漯河還有一條路叫牛行街?蜕棠蟻肀蓖,小飯館就地取材,把牛、羊、豬肉做成美味佳肴,漯河由此留下肉食加工的傳統產業,也是全國六大牲畜市場之一。
萬隆是土生土長的漯河人,出生于1940年,亂世之中,戰火紛飛,家境貧寒。“我是個命很苦的人。”萬隆感嘆,少年時吃了上頓沒下頓,經常去地里挖野菜。
高中還沒畢業,萬隆就入伍成了一名鐵道兵,復員后進了漯河肉聯廠,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