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瘦肉精”事件,萬隆恰恰被撞中了最自信,也是最敏感的神經。
他放出狠話:寧肯檢死,不能查死。他準備將“瘦肉精”的檢驗提高到國家標準之上,不再抽檢,而是頭頭檢驗,為此全年預計增加費用3億以上。
更大的投入是在上游,雙匯目前自養生豬一年出欄30多萬頭,僅占全年屠宰量的2%。其余部分中,75%的生豬來自外部規模化養殖場,25%來自散戶。萬隆準備今后為每年屠宰150萬頭的屠宰廠配套建設一個養豬場,將自養生豬比例提高到30%,另有60%來自規模化養豬場,10%則由養豬合作社購進。
雙匯的優勢集中在先進的屠宰工藝及設備,其高溫制品是“現金牛業務”,在國內一騎絕塵,另外還有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不過,對上游原材料的控制卻比較松散,有投資者評價其對養殖實質性投入不大。
萬隆不是不知道上游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要,從2000年開始,雙匯就開始自建豬場,而且從培育種豬開始。但上游短板其實早有預警。2007年,國內生豬疫情頻生、飼料漲價,導致豬價高、豬源少,國內肉類行業面臨前所未有困境。2007年上半年,雙匯發展營業收入同比上漲超過35%,但毛利率卻同比下降了3.41%,主要就是因為上游成本加大。
也許是由于改制的種種變化,雙匯減緩了強固上游的速度。上文中提到的農牧企業負責人推測,這或許也與外資進入相關,“資本要快速把業績做起來,搞上游見效慢,就搞下游。所以成也資本,敗也資本。”
根據2006年之后雙匯的慷慨分紅與高速業績,有人猜測雙匯與外資有“對賭協議”,萬隆曾對此予以否認。
關鍵在于,從短期商業利益考量,大力開拓上游,不一定劃算。按照國際標準,肉制品加工企業原料肉自供率公認最佳比例在40%左右。雙匯離這個“高標準”還相去甚遠。
“養豬算是低毛利。雙匯本來是個工業企業,現在迫于無奈向上游走。”某業內人士稱。肉類加工屬于快消品,現金流好、周轉快、資金效率高,而養豬則不然,屬于重資產,土地不好拿。由于環評問題,平原地區通常很難建大型豬場,再者要提防疫情,員工隊伍也不好建設,工資少了,沒人愿意養豬。
“大資本養豬不一定合適,自己做未必就比和外面協同好。這里面有許多控制點,總回避不了農民這個環節,一定要研究與農民合作的模式。”上述人士分析說。
萬隆這次不計成本構筑“防火墻”,并非僅是防守行為,也有進攻的意味。如果雙匯的安全標準成為行業標準,大批屠宰廠與肉制品加工企業根本難以承受。
“雙匯一年40億-50億的利潤,增加幾個億的成本還能經得住,就算是3月份我還有1個多億的利潤,我就是要提高這個行業的門檻。”他說。
這一應變舉措與2010年的郭臺銘有一拼。富士康發生連續跳樓事件后,郭臺銘一度也束手無策,后來不計成本全員大加薪,才控制住形勢,而加薪帶來的沖擊波令整個珠三角都為之震動。萬隆與郭臺銘,雖然產業不同,背景不同,管理風格不同,但兩人都有一股“狠勁”和“倔勁”,越是別人看他山窮水盡時,越要放手一搏。
清明節之前,漯河當地一位官員上墳時偶遇雙匯工會部門的員工,她聽到對方正在墳前念叨:爹呀,您放心吧,“瘦肉精”的事真不是我們干的,已經過去了,咱雙匯又扛住了。
墳前一縷青煙裊裊升起。
“這確實是生死攸關的考驗。”萬隆在雙匯內部組織大反思。“我們過去做幾十億的企業,現在做到500億、600億,管理思路還用老一套,顯然不行。”
他的“戰斗”還未結束,“一定要使管理水平能達到1000億的水準,達不到還要挨打。如果在實現1000億之前,再來這么一下,可就難說了。”【原標題: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只要需要我退我馬上就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