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論荀彧(4)

2013/12/26 16:55:12 點擊數: 【字體:

以為事關生死存亡,立即回信說:兩軍相峙,“先退者屈”,“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40]。后來的事態證明了荀彧此策的正確性。不久,曹操得許攸的情報,以奇兵襲烏巢,一舉擊潰袁紹。曹操后來坦言:“向使臣退軍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敵人懷利自百,臣眾怯淚以喪氣,有必敗之形,無一捷之勢。”[41]官渡戰后,曹操又想退師,荀彧勸其堅持河南防線,以免袁紹死灰復燃,釀成后患。曹操從之,終于建安九年(204)攻克冀州全境。曹操后來說荀彧“建此三策,以亡為存,以禍為福,謀殊功異”。他又稱荀彧自入幕以來功勛卓著,“天下之定,彧之功也”[42]。直到東晉初,王導還說:“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43]這說明荀彧的輔佐之功是世所公認的。

    余論:關于荀彧之死

    作為東漢末大姓名士的領袖,荀彧全力輔佐曹操,可謂盡忠盡責。但隨著北方的漸歸統一,曹操開始圖謀甩掉漢獻帝這個包袱,經營自己的天下。這對荀彧來說是極其殘酷的,意味著他寄希望于曹操恢復東漢王朝之舊貌的愿望徹底破滅。建安十七年,董昭勸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表明曹操正在謀取東漢王權,故荀彧極力阻止曹操進爵,以為“不宜如此”,操“由是心不能平”。[44]荀、曹從此失和。荀彧是一個很理性的人,在有關士大夫名節的問題上絕不會讓步。他不會像孔融、禰衡那人嘻笑怒罵,更不會像董昭那樣與世浮沉。漢獻帝的存在是他維護名節的最后的心理防線,他已無可退卻,這便決定了他堅決反對曹操進位而不妥協。從曹操方面來說,其進位已是水到渠成,他后來雖說自己甘做周文王,但必須為其子孫代漢做準備。這便決定雙方的沖突是不可調和的,以名節自持的荀彧與握有生殺權柄的曹操相抗,其結局必然以悲劇告終,就在這一年,荀彧在壽春仰藥自盡。此后曹操又殺了楊修、崔琰等名士,迫使大姓名士讓步。及至漢魏易代之際,王朗、華歆和陳群等名士只有隨聲附和,扮演勸進的二臣角色。

    俗諺云:“蓋棺論定”。荀彧一生雖多有坎坷,但功績卓著,以死守漢臣名節,似應早有一公允評價。但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三國志》本傳裴松之注云:“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據盧弼《三國志集解》卷10,袁宏、杜牧、王應麟等均持有類似看法。這實際上把曹魏代漢視為僭逆,其罪孽盡在荀彧輔佐曹操,顯然有失偏頗。與此相反,范曄、司馬光等通達的史學家則對荀彧稱賞有加,肯定其歷史業績,與今天的歷史主義態度多有切合處。確實,荀彧一生高自標榜,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一以貫之,“乃心王室”,這是他助曹平天下的原始動機,也是鑄就他人生悲劇的癥結所在。清代學者趙翼對此體悟頗深,可謂文若之知音,故將其評論照抄如下,以作本文之結:

    獻帝遭董卓之亂后,四海鼎沸,強藩悍鎮,四分五裂,彧計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臣漢室,則不得不歸心于操而為之盡力,為操即所以為漢業。其勸操迎天子之論,可知彧欲藉操臣漢之本懷,且是時操亦遽未有覬覦神器之心。及權勢已極,董昭等欲加以上公九錫,則非復人臣之事,彧亦明知操之已懷僭妄而終不肯附和,姑以名義折之,卒見忌操,而飲藥以殉,其為劉之心亦可共其白于天下矣![45]

    細讀此論,靜心體味,荀文若之死非復無益矣!

    [1]《后漢書》卷62《荀淑傳》。

    [2][8][9][12][15][19][36][40]《三國志》卷10《荀彧傳》。

    [3]《三國志》卷2《魏文帝紀》注引《典論·自敘》。

    [4]參見拙文《漢末風尚與少年曹操》,載《南都學壇》1990年第4期。

    [5][7][37][41][44]《后漢書》卷70《荀彧傳》。

    [6]《三國志》卷1《魏武帝紀》。

    [10]《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輯入《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1993年版。

    [11]《三國志》卷6《袁紹傳》注引《魏氏春秋》。

    [13]《三國志》卷12《毛玠傳》。

    [14][17]《資治通鑒》卷60胡三省注。

    [16][18]《讀通鑒論》卷9。

    [20]見《三國志》卷11張范、涼茂、袁渙三人本傳。

    [21]參見萬繩楠《解開千年之謎〈短歌行·對酒當歌〉》一文的有關考證。該文載于《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2]《后漢書》卷80《文苑·禰衡傳》。

    [23][32]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輯入《魏晉南北朝史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版。

    [24]見《三國志·袁紹傳》注引《九州春秋》、《后漢書·鄭玄傳》、《三國志·魏武帝紀》注引《魏書》。

    [25][26][27]《三國志》卷8《公孫纘傳》、注引《英雄記》、《公孫度傳》。

    [28]見《三國志》卷8《陶謙傳》、卷52《張昭傳》。

    [29]《三國志》卷51《孫韶傳》注引《會稽典錄》。

    [30]《孫吳的建國道路》,輯入前揭《秦漢魏晉史探微》。

    [31]參見《三國志·魏武帝紀》、《后漢書·黨錮·何颙傳》。

    [33]《三國志》卷14《郭嘉傳》。

    [34]參見胡寶國《漢晉間的汝潁名士》,載《歷史研究》1991年第5期。

    [35][42]《三國志》卷10《荀彧傳》注引《彧別傳》。

    [38]《三國志》卷2《魏文帝紀》注引《魏略》。

    [39]《三國志》卷23《趙儼傳》。

    [43]《晉書》卷65《王導傳》。

    [45]《廿二史札記》卷6。(《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王永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史網 2006-01-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