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南陽內鄉縣衙:一座內鄉衙 半部官文化(3)

2012/6/20 17:45:41 點擊數: 【字體:

的威望和政治影響。對某些“不逞之徒”要“坐大堂對眾杖之”,甚至“示以不測之威”,以懲一儆百,教育多數百姓,由此可見大堂的重要作用。
    
    大堂后,還有二堂三堂等主體建筑。二堂是知縣預審、初審和調處一般案件的地方。知縣在此恩威并施,對當事人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倫理思想教育,通過調解,征得雙方同意,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目的。
     
    三堂是知縣日常辦公、接待上級官員和商議政事的地方,一些涉及機密和不宜公開的隱私案件也在此審理。三堂的內部格局與大堂、二堂迥然不同,東邊兩間為接待室,西邊兩間為知縣的起居室和更衣室。三堂左右兩邊是東西花廳院,是知縣及其眷屬居住的地方。后面為縣衙的后花園,供知縣賞心悅目、陶冶性情。
     
     “邑令催科無去處,班頭衙役俱逃亡。”著名史學家史樹青先生這兩句詩我早就看過,原來覺得很是風趣,但到了他所吟詠的地方,才感覺到一種詠古之幽情。百年前,按照古代的作息時間,這個時候衙門里上上下下都該忙碌起來了,可現在眼前既沒有挎腰刀的捕快、扛水火棍的衙役來回穿梭,也沒有留長辮穿長袍表情忐忑的圍觀百姓,更沒有喊冤鼓驟然敲響的悲憤和板子落下時的凄厲呼號……歷史已經遠去,往日不會重現,舊日的喧嘩已經被現如今的寧靜所代替。衙門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縣官和衙役“俱逃亡”,空空的院落成了一個供人觀賞的“標本”。


    三班六房 貪收黑錢
  
      “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全國各地的衙門蕩然無存了,可對于古代衙門黑暗的這種嘲諷,我們至今耳熟能詳。封建時代的吏治時好時壞,但歷朝歷代的貪官污吏都不在少數。中國人堅信“有理走遍天下”,可就是到了衙門口的時候信心就不足了,古代大大小小的衙門到底怎么了?仔細看看內鄉縣衙或許能明白點什么。
     
    內鄉縣衙長方形的大院子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這些四合院各自功能不同。儀門東側的一個四合院,是皂、壯、快三班衙役值班的地方。皂班值堂役,負責站堂;壯班做力差,負責內勤;快班做緝捕,負責抓人。這些人統稱為衙役,是古代最基層的“執法人員”,跟老百姓接觸最多,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衙門的“形象”。(圖2)
      
     進了儀門,兩側分列著吏、戶、禮、兵、刑、工六房。這六房與中央政府的六部相對應,內鄉縣衙博物館副館長徐新華通俗地解釋說,吏房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房相當于現在的財政局加民政局,禮房相當于教育局,兵房則是武裝部,刑房相當于公安局加司法局,工房則是城建局和水利局。每房有書吏2~3人。
  
    別小看了三班六房,《水滸傳》中的及時雨宋江、打虎英雄武松、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橫等,在上梁山前都是在縣衙的三班六房上班。
     
    從現存的建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古代一個縣的行政機構基本都集中在了縣衙,全部行政管理人員大約有100多人。依清代官制,縣令為正七品,縣令以下,有八品、九品的縣丞、主簿、巡檢、教諭以及一些不入流的官。但根據制度,全縣“吃皇糧”的朝廷命官只有十來個人,其他職能部門如三班、六房等吏、役都無品級,不在官員之列。
     
    六房的書吏大多讀過書。他們大都是科場失意后,通過招募考試成為吏員的。書吏們是衙門的文職辦事員,沒有俸祿,合法的收入是很少的紙筆費、抄寫費和飯食費。知縣是一縣之尊,還有縣丞和主簿輔佐,但他們都是外地人,對本地情況不熟悉,也不可能勝任衙門內的全部事務。在衙門中真正辦事的是這些書吏,他們承攬了衙門的全部事務,因此獲得了權力,所以有“清朝與胥吏共天下”的說法。
     
    衙役們享受國家“工食銀”,每年六兩或二三兩不等。但他們社會地位低下,《大清律例》把他們貶為賤籍,其子孫三代不得入仕做官。很多家族規定嚴禁其子孫充當衙役。
      
    衙門里有大批這種手中握有權力而心理很不平衡的人,于是“吃陋規、收黑錢”成為衙門公開的秘密。所謂陋規,是歷來相沿的不成文規矩,不合理不合法,但大家習以為常。按照清朝有關規定,六房書吏任職不得超過五年,但實際上很多書吏世代相傳,他們對衙門內情況極為熟悉,營私舞弊很有一套,處處變著法盤剝百姓。對于進衙門打官司的百姓,衙役和書吏們用各種招數敲詐勒索。高高在上的縣官對此也很清楚,但卻無法根治,“任憑官清如水,無奈吏滑似油”,說的就是衙門的這種弊端。
  
     “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r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2004-11-16 作者: 姚偉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