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是古人所標榜的好官形象。元初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曾擔任內鄉縣令,他扶危濟困、重視農桑、體察民情,是內鄉人至今引以為榮的好官。
在一年中一些特定的節日,衙門會收起猙獰可怖的獠牙面目,與民同樂,表現出詩意的一面。過大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衙門在臘月二十左右就擇吉日停止辦公,在大堂上封閉印信,稱為“封印”。到正月二十左右才擇吉日開印辦公,稱為“開印”。過了初一,四鄉的民間文藝隊進了城,衙門要敞開大門、儀門,讓百姓自由進出,獅子、龍燈、高蹺、旱船在縣衙內盡興“鬧年”,給縣官拜年。每到這時,縣官絕不能不領情,一定要攜夫人和僚屬站立在大堂月臺之上,拱手向百姓拜年。臺上臺下互致問候,笑聲不斷,春意融融。據說,現存縣衙的建造者章炳燾任職之時,還留下了“看太太”的佳話。據《內鄉縣志》記載,章炳燾性格嚴厲,刑罰很重,但過年的時候偏偏拿出最親民的姿態。元宵燈節,章知縣特許婦女和兒童進入縣衙內宅,看他的太太,他夫人則拿出花生、核桃款待百姓,小孩可以磕頭討要壓歲錢。出來后,人們以看到了縣官太太的“三寸金蓮”為榮耀。
每年的立春,是傳統農業社會最有詩意的“勸民農桑”的時候。在這一天,皇帝也象征性地扶犁駕耕,各地的官員都以“打春牛”的儀式來勉勵農民耕作。整個國家都沉浸在勤奮勞作的氣氛中。
據內鄉縣衙的徐新華介紹,立春前一天,知縣親率眾官吏,身著朝服,高擎儀仗,到城南的先農壇祭祀春牛和芒神。知縣扶犁耕種一垅,表示代御親耕,以迎春氣而兆豐年。據說縣官耕地選用了誰家的牛,就免了這家當年的賦稅。隨后迎春隊伍將事先制好的土牛、芒神抬到縣衙大堂,安放在迎春池邊。到立春日,縣衙再次對百姓開放,大堂前設香案,擺香燭、豬羊、白酒等祭品。百姓執彩旗、敲鑼鼓、吹嗩吶,歡呼而來。知縣面北而跪,向春牛、芒神三獻酒,贊禮官誦讀祝文。禮畢,眾官吏手執彩仗,肅立于土制的春牛兩旁,縣官三擊鼓,贊禮官唱“鞭春——(鞭春,象征趕著春天快點走)”,眾官吏繞牛三圈,用紅綠彩鞭將春牛抽破。于是牛肚子里事先藏好的五谷、干果紛紛落地,吏役和百姓們歡呼搶食,以此祈盼五谷豐登。隨后開始游街鬧春,官民同樂,熱鬧非凡。
除春節和立春外,縣官日常也有一些親民的活動。內鄉縣衙大門前,有一斗拱式牌坊,叫宣化坊。高大巍峨的牌坊上面南書“菊潭古治”(內鄉是菊花的原產地,在唐代曾叫菊潭縣),面北書“宣化”二字。知縣每月初一和十五在這里做兩次免費的講座,向百姓此宣講康熙大帝頒布的《圣諭十六條》,導民向善,大致的內容是教育老百姓孝敬父母、和睦鄉里、好好工作。
作為最基層的官員,縣官與民間的聯系最為緊密,往往要做一些與百姓利益休戚相關的事情。內鄉縣志記載,胡素養、全德謙、章炳燾等縣令修筑義倉,豐年平價收購儲存,災年平價賣給災民,到青黃不接的冬天,則設粥廠救濟貧苦。頂著“父母官”的帽子,不少知縣還是愛民惜民,各有善舉善政的。
鐵腕知縣 大修縣衙
內鄉地處伏牛山南麓,素有伏牛門戶之稱,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縣。一個偏遠的山區縣,為何建造了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縣衙?全國曾有1000多座縣衙,為什么唯獨內鄉的保存完整?在內鄉采訪期間,當我提起這個疑問的時候,內鄉人都會說到一個名字:章炳燾。
111年前,一頂官轎從北京來到內鄉,轎子中坐的是新任知縣章炳燾。他是浙江紹興人,原為工部官吏,擅長土木工程,是個“技術型官員”。這個人走下轎子的腳步聲,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還能感覺到。
那是1892年,是清政府最腐敗、國家最貧弱的時期。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列強正一刀一刀地瓜分著這個東方古國,清帝國正一步步走向衰落。
呈現在章炳燾眼前的內鄉縣衙破敗不堪。內鄉縣衙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被捻軍焚毀。從那時到章炳燾上任,內鄉30多年間換了22任知縣。由于當時民生凋敝,哪任官兒也不愿勞神費力地籌資修復縣衙,都湊合著在縣察院辦公。俗話說,“官修衙門客修店”,縣官任期不長,修建了衙門又不能裝上輪子推回家,所以他們都不做長遠打算。當時國庫空虛,地方財政也極為困難,很多官衙破敗不堪,年久失修,地方官中很少有愿意花心思精力修整的,這也是舊時官衙如今蕩然無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章炳燾是個例外,擅長土木工程的他面對破敗的縣衙禁不住手癢起來,立志在原址上興建一所新縣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