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瀏覽新鄉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嘯樂(口哨音樂)

2022/8/12 20:47:27 點擊數: 【字體:

 
嘯樂(口哨音樂)

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出土的磚畫《竹林七賢和榮啟期》
 
據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說文解字》來看:“嘯,吹聲也”。作者許慎認為嘯是吹氣之聲,口腔、唇、舌通過氣流的控制,可以作為樂器使用。

《輝縣市志》記載:三國正始正年(公元244年)前后,著名文學家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人嘯傲聚居于山陽(今河南新鄉輝縣市西南山陽村南一帶),遨游于竹林之間,史稱“竹林七賢”。文中所謂的“嘯”,指的就是今天的口哨,乃是古人的一種特殊習尚,在中古士林尤為盛行,它與當時的文人生活契合無間,猶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襯于青天,別有風致。

金·元好問《竹林寺》:“石壇高樹映寒藤,間有沙鷗靜有僧。總愛此間竹林好,七賢來了更誰曾。”注釋:竹林寺在輝縣市西南30公里魯莊村北,內有七賢祠。祀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寺西原有大片竹林,為竹林七賢當年寓居山陽的舊居遺址。南三公里有山陽城遺址。寺北今有山陽村。”詩作以及注釋為我們現在研究竹林七賢以及嵇康故居做出了明示。處于魏晉易代之際的大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而且是當時最杰出的口哨表演藝術家之一。他的口哨技藝的日臻成熟還得益于他老師的悉心輔導。這位老師就是當時中國的著名隱士、牧野大名人孫登。孫登是當時中國著名隱士,名氣遠在諸葛亮之上。
 
《輝縣市志》載:孫登(約公元205~263年),字公和,號蘇門生,魏晉之際汲郡共人,無家居,隱居于蘇門山石窟中,好讀《易》撫琴,尤擅長嘯,其聲悠揚悅耳,如鸞鳳和鳴。阮籍向孫登學習嘯樂有一個具體的處所,即后人所謂的“嘯臺”。王維《偶然作六首》其三:“孫登長嘯臺,松竹有遺處”。“嘯臺”在蘇門山。蘇門山,一名蘇嶺,本名柏門山,又作百門山,是太行山的一個支脈。“嘯臺”即孫登隱居長嘯之所,其具體位置在河南省新鄉市百泉風景區蘇門山頂,是后人為紀念魏晉時期的著名隱士孫登而建,是當今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口哨紀念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嘯旨》是我國唯一的一部記載嘯樂技法的專著,作者是唐人孫廣。《嘯旨》中孫廣總結出十二種嘯法:[外激]以舌約其上齒之里,大開兩唇而激其氣,令其出,謂之外激也。

[內激]用舌以前法,閉兩唇,于一角小啟如麥芒,通其氣,令聲在內,謂之內激也。

[含]用舌如上法,兩唇但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氣,令聲含而不散矣。

[藏]用舌如上法,正其頰輔,端其唇吻,無所動用,而有潛發于內也。

[散]以舌約其上齒之內,寬如兩椒,大開兩唇而激其氣,必散之為散也。

[越]用舌如上法,每一聲以舌約其上腭,令斷氣絕用口,如言失字,謂之越也。

[大沉]用舌如外激法,用氣令自高而低,大張其喉,令口中含之。大物含氣,煌煌而雄者,謂之大沉也。

[小沉] 用舌如上法,小遏其氣令揚,大小沉屬陰,《命鬼》《吟龍》多用之。

[匹] 用舌如上法,如言匹字,高低隨其宜。

[叱] 用舌如上法,如言叱字,高低隨其宜。

[五太]者,五色也。宮商徵羽角所為之五太,八九五少為應,故為之大,以配仁義禮智信。此有看之本,謂聲音皆不逃五太,但以宮商發應,君使次序,理則聲理,亂則聲亂。

[五少]者,五太之應。五臺自有陰陽,然推本而言,五太為陽,五少為陰。用聲之至,祥而后發。……嘯樂不借助任何工具,是一種極為自由的音樂藝術。它體現了古人對自然之美的崇尚和追求。自然之美是不加雕飾的,絕非人工造作所能代替。自然是最高的美學境界,它發于天性,自然而然,它也是人們最重要的審美標準之一。清·張漢《嘯余圖譜》卷一:靈均之為聲也,以騷;子云之為聲也,以賦;少陵之為聲也,以詩。騷耶、賦耶、詩耶,皆有天焉處乎其中,而終不如蘇門一嘯,山鳴谷應,與天為尤近。故曰“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蓋深知夫聲不自聲,而以天為聲也。張氏的意思是說:屈原的騷、楊雄的賦和杜甫的詩,不能說不美,但皆不如蘇門一嘯,因為它更近于天然的境界,嘯是天然之音、天籟之音。中古文人的嘯達到了“以天為聲”的音樂勝境。

中國古代有三種嘯經常見于文獻記載:

一、長嘯:指蹙口長聲發嘯,其聲音宏放,有石破天驚的氣勢。主要功能在于渲泄激蕩的情思。如岳飛的《滿江紅》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長嘯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響馬哨”,即“指哨,”是可以吹出旋律的。

二、吟嘯:又稱嘯詠,指且吟且嘯,即在發嘯之時,間以吟詩,以增加聲韻的清雅和意境的美麗。名流、逸士們經常借以顯示自我的風流和瀟灑。嘯詠是嘯樂與詩歌藝術的融合,盡管我們無緣賞聽它的聲音,但它的美麗、幽雅是可以想見的。

三、嘯歌:又稱歌嘯,即以口哨模擬歌的曲調,即嘯樂。明代學者程明善認為“歌之源出于嘯”,即:先有嘯樂,后有聲樂,因稱歌為“嘯余”。嘯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口哨音樂。嘯樂對維系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最直接體現,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杰出價值和見證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藝術價值、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在中國古典詩文中嘯已成為古典文學作品中一種習見的文學意象,因此也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嘯樂是一種可以和自己心靈對話的藝術,作為一顆深埋在華夏古國雄厚而堅實的文化沃壤下的璀璨明珠,作為一種被蕓蕓眾生所遺忘的音樂藝術,作為與我們富于審美情味的往修先賢朝夕與共、唇齒相依、實實在在的伴侶,響徹于歷史的長空。作為現代人,我們為有如此古老的文化而驕傲。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這門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使這朵古老而又新鮮的花朵在我國文藝百花園中盛開不衰。

2009年6月12日,《嘯樂(口哨音樂)》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責任編輯:admin文章來源:新鄉市文化廣電和外事旅游局
0
下一條:箜篌藝術上一條:中州大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