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瀏覽新鄉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箜篌藝術

2022/8/12 20:52:57 點擊數: 【字體:

 
 
唐代著名音樂理論家段安節《樂府雜錄·箜篌》:“箜篌乃鄭衛之音權輿也”。意思是說鄭國、衛國是箜篌藝術的發源地。“權輿”有起始、 萌芽、新生等解釋。又云:“以其亡國之音,故號 ‘ 空國之侯 ’ ,亦曰 ‘ 坎 侯’”。箜篌藝術因其藝術魅力之強,可使封建統治者不事政事,導致朝綱紊亂,民不聊生,故有“亡國之音”一說。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撥弦)樂器,也叫“空侯”、“坎侯”,多在官廷雅樂中使用,民間也廣為流行,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小箜篌等形制。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的詩句,說明箜篌藝術在漢代民間就已經非常盛行。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的詩句,揭示了箜篌藝術豐富的意境、獨特的魅力。從這些詩句的表述中也印證了箜篌藝術是盛行于漢,風靡于唐,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音樂藝術形式。

唐代是箜篌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演奏技藝達到極高的水平。唐代詩人岑參、顧況、元稹、張祜、李商隱等都有描寫箜篌的詩作,完美地表達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響。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

從宋代起,箜篌逐漸在民間失傳,成為宮廷獨占的寵物,長期處于被禁錮之中,使發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藝逐漸退化,失去了生命力。箜篌從十四世紀明后期不再流行,箜篌樂器和樂手已是鳳毛鱗角。清代箜篌消聲匿跡,最終絕響達300年之久,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比如,最典型的應數敦煌壁畫中的箜篌。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制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制了幾種類型的箜篌。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雁柱箜篌被研制出來,箜篌得以重生。雁柱箜篌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于音樂實踐。
 
箜篌為雙排弦樂器,可單人同時演奏主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豐富的和聲,常用于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按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降C大調定弦,能通過轉調機械改變音高。音域非常寬廣,一般的箜篌音域為五個八度,大型專業用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技法有點按、點顫、輪指、連指、撥片搖指、滑音、琶音、茶音、捂弦、拍弦、掃弦、和弦、刮奏等,泛音優美,特有的顫音彈法,演奏的中國民樂韻味十足,西洋樂曲也能表現自如,適合于各種情境各種風格樂曲的演奏。

2020年3月26日,《箜篌藝術》被新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公布為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責任編輯:admin文章來源:新鄉市文化廣電和外事旅游局
0
下一條:柳位高蹺上一條:嘯樂(口哨音樂)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