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皮舞源于河南省獲嘉縣的杜官灘村,主要分布于獲嘉縣的杜官灘、徐營、小呈、中和、小張卜、陳孝等村鎮。杜官灘村位于黃泛區,灘曠人稀,歷史上歹人多有出沒。貧苦的生活與特定的環境導致這里的村民們性格豪強。自明代初年就大多喜武術,善拳腳,有“家家練拳,戶戶刀劍”的說法。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豫北大旱,飛蝗滿天,餓殍載道,杜氏族人四方逃難,流離失所。該村杜氏族人從始祖杜昆開始就習練“大洪拳”并代代相傳,受生活所迫,一部分精通武功的杜氏族人淪作“響馬”,到豫南、河北一帶打家劫舍,一發不可收拾,致使杜氏家族惡名遠揚。杜氏族長萬般無奈,從江南請一風水先生,按其指點,在村西修一座“五道廟”和一座“牛王廟”,并擇定吉日殺馬祭天,祈求玉帝派下天神收復響馬。“五道廟”意思是祈愿杜官灘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牛王廟”意在牛、馬相綁,取“牛墜馬”之意,意思是讓村上響馬回心轉意,返村過太平日子。這些為“馬皮舞”的形成提供了契機條件,形成了一種和宗教中的“馬皮”有著直接關聯,又與宗教“馬皮”有明顯區別的一種漢族舞蹈藝術形式。
“馬皮舞”是殺馬祭天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其主要人物是手執山麻大鞭或春秋大刀的“王爺(古代宗教中通神的人)”。舊時的大鞭是用祭天的馬皮制成,在殺馬祭天時,將馬皮撕縷作鞭,拜祈玉皇大帝派“馬皮舞”第十代傳承人、道士李道通下凡,用大鞭收復響馬,令響馬改邪歸正。因道士李道通道號“金龍”,故此鞭也被稱為“金龍馬皮鞭”。后來因為馬皮做成的大鞭太沉重,為輕便起見,民國期間才改馬皮大鞭為山麻擰成的大鞭。
“馬皮舞”在當地曾產生過重大影響。據杜官灘村老輩人講,民國時期一個夜間,獲嘉縣土匪頭子岳狗頭率人到杜官灘村搶掠大戶杜殿登,發現杜殿登的馬房大院里正在排練“馬皮舞”。岳狗頭被“馬皮舞”中的正義思想所感化,在佩服表演者的武功之余,當即表明身份,退兵回營,發誓做關公、岳飛,義對百姓,殺寇報國。這就是杜官灘村老輩人所說的“馬皮退狗頭”的故事。
“馬皮舞”的主要道具有山麻大鞭(長7米余,外編山麻,內包長約3米的棕繩,呈龍形,重約17至20公斤)、春秋大刀、鉗架(木制)、攔棍等,“鉗架”上綴有銅鈴,隨同舞步作響,從而代替音樂伴奏。
“馬皮舞”的演員由以下人員組成:一人扮王爺,手執山麻大鞭或春秋大刀居隊指揮。另有八人或十六人扮馬作舞。扮馬者即為“響馬”,其身背鉗架,架上彩繪關羽、張飛、趙云、岳飛等畫像,與“響馬”形成鮮明對照,即所說的“架下響馬,架上英雄”。扮馬者皆打赤腳,現今演出一般是王爺一人打赤腳,扮馬者不再打赤腳。王爺必須身懷武功,能自如揮動20公斤的大鞭氣不喘心不跳,并能指到哪兒打到哪兒。“馬皮舞”的表演有如下程式:首先是“鞭打四門”,扮馬者根據鞭向變換隊形。然后是“刀點四門”,王爺棄鞭換春秋大刀。扮馬者根據王爺刀法變化,進行“八字花”、“拜將花”、“掏股花”、“二龍戲珠”、“互親互敬”、“團團圓圓”等舞蹈隊形變化。最后是王爺赤腳過鐵鏖表演。
“馬皮舞”武、舞相融,武、舞兼備,是民間武術和宗教舞蹈及宗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濃厚的宗教氣息。作為一種民間信仰,通過“五道廟”、“牛墜馬”、“殺馬祭天”時將馬皮撕縷作鞭等方式,令響馬改邪歸正,以及“馬皮退狗頭”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原地區勞動人民勸人向善、立地為佛的樸素哲學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009年6月12日,《馬皮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