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上蔡縣城以東30里的白圭廟一帶,有一座八角涼亭矗立于八尺高臺之上,掩映在幾株古柏之中,這就是歷史悠久的伏羲畫卦亭。
傳說,遠古時期此處是臨于蔡水之濱的高臺,臺之四周廣20余頃,蓍草叢生其間,首若龍矯,尾若鳳翔,盈于臺畔,這種草就是蓍草。“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畫八卦之便,故名日‘蓍臺’。”(康熙二十九年上蔡縣志·蓍草臺記))司馬遷所謂“百莖叢生,上有青云覆之,下有靈龜守焉”,即指此草。又傳,蔡水之內曾有一素甲縞身的元龜浮游其間,時人便認定它就是守衛蓍草的“靈龜”。“人祖”伏羲氏為定天下之兇青,制作八卦后,曾在蓍草臺上用警草和龜甲燒灼揲卦。他認為本地這蓍草和龜甲是最靈之物,因此譽之為“上乘”。《札記·曲札上》曰:“龜為卜,策為筮。”說明古時卜用龜甲,筮用蓍草占卦。之所以用蓍龜來卜吉兇,是因為警是一種植物崇拜,因其分孽多,取其多子;龜是一種動物崇拜,取其長壽。多子與長壽,是遠古先民最高的理想與最大的愿望。因此,蓍龜既有自然崇拜的遺痕,又有生命哲學的意向。進入奴隸社會以后,這種迷信活動進一步發展,奴隸主貴族認為戰爭、生產、婚姻、筑城、任官等大事具出“天意”,常用蓍龜以卜吉兇。《易·系辭上》有“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奠大乎蓍龜”之說。《史記·龜策列傳》也記載:“王者決定諸疑,參與卜筮,斷以蓍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