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敢于上書朝廷,勇于提出建議的官員不在少數(shù),但敢于犯顏直諫且矛頭直指皇帝老兒的卻不多,唐初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就是其中的一位。
皇甫德參的事跡在史志中多有記述,其中《資治通鑒》對他在唐貞觀八年上書太宗皇帝一事記錄最為詳細。該書《唐記十》(卷第一百九十四)記載: “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上怒,謂房玄齡等曰:‘德參欲國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宮人皆無發(fā),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謗訕之罪。魏徵諫曰:‘賈誼當漢文帝時上書,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自古上書不激切,不能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圣人擇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則誰復敢言!’乃賜絹20匹。他日,徵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雖勉強含容,非曩時之豁如。’上乃更加優(yōu)賜,拜監(jiān)察御史。”說明當年皇甫德參對朝廷修宮殿、收地租非常不滿,甚至怪罪社會上流行的高髻,也系宮廷影響所致。語言率直,不加修飾,可謂一針見血。當然,太宗李世民不愧為一代明主,最后接受了魏徵的諫言,先贈皇甫絹20匹,后又提升他為監(jiān)察御史。并給他在朝可監(jiān)督文武百官,在外可巡視地方政事、財政等一系列權(quán)力。有了這柄上方寶劍,皇甫德參確為百姓辦了不少善事、好事,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皇甫德參作為一個縣丞,職務次于縣令,是一個縣里的二把手,他敢于“越級上告”,且直指天下至尊的皇上,史書稱他“德義有聞,清慎明著”。當然,魏徵的從諫如流,李世民的寬宏大量,也是成就皇甫德參的重要原因。所以,唐初的“貞觀之治”和以后的太平盛世,是與唐太宗招賢納士、廣開言路分不開的,也是與皇甫德參這樣一批敢說真話、實話的地方官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