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天下很不太平,有一個名叫石勤的人,起兵作亂,到處擴張勢力,攪得民不聊生。有一個名叫鄧伯道的山東人,攜家人從山東逃難到河南,后有追兵步步緊追,前有山道彎彎,十字路口很多,慌亂中,在大峪溝一帶和嫂子走散。
鄧伯道一邊躲著兵亂,一邊到處尋找嫂子、侄子、兒子。
嫂子左等右等等不到弟弟鄧伯道,便帶著自己的孩子和鄧伯道的孩子,忍饑挨餓,沿街乞討,向西逃奔。
來到桑林鎮后(現在的魯莊),嫂子心急如焚,心想:“后邊有追兵,前邊衣食無著落,伯道兄弟是死是活也不知道,憑著自己一個婦道人家,逃難路上保護兩個孩子,很難。如果這樣下去,肯定一個也保不住。假如帶一個,說不定還能轉危為安。可帶誰呢?帶自己孩子吧,日后見了伯道兄弟怎么交待?帶侄子吧,孩子是自己的親骨肉,真叫人做難!最后決定帶弟弟鄧伯道的孩子逃難,將自己的親生孩子綁在槐樹上,讓有善心的桑林鎮人發現后帶回家收養。主意已定,便帶著侄子在孩子的哭喊中,向西走去。
走了六七里地以后,嫂子越想越難受,兩個孩子啊,一個也舍不得丟下。她坐在地上,一手攬著小侄子,一手擦著眼淚。在想自己的孩子,此時孩子是在哭,還是被人救下?坐啊坐,想啊想。正在這時,看見鄧伯道帶孩子匆匆趕來。原來,桑林鎮一個好心的婦女,看見一個孩子被綁在槐樹上,哭著喊著:“娘啊,你在哪里?”這個好心的婦女就把這孩子救了下來,帶回家撫養。當鄧伯道也來到桑林鎮的時候,聽人們說,樹上綁著孩子被人救了,忙上前去打聽、詢問、觀看,一看是自己的侄子,就知道德高好義的嫂子舍棄親生子,帶侄子逃難了。心里像打碎的五味瓶,百感交集,深為嫂子的義舉所感動。他一邊埋怨著嫂子,一邊向人們說明情況。桑林鎮那位好心的婦女,什么要求都沒說,就又把孩子還給鄧伯道。鄧伯道感恩不盡,背起孩子急忙追趕嫂子去了。
鄧伯道嫂子的義舉,被桑林鎮的人們知道后,相互傳揚,舍親救侄的精神感動著每一個桑林鎮人。因為他們是從山東而來,山東簡稱為“魯”,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鄧伯道嫂子的義舉,就把村名改為“魯義姑”,意思是山東德高好義的村姑值得學習,后為“魯義姑莊”。并在南太平街蓋了“魯義姑閣”,高四丈多,下面是大拱券,可以過馬車,上面是廟,廟門朝東,里面塑有“魯義姑留移處”六個大字,約一尺見方,據說是王鐸寫的字。一九五三年為蓋學校,“魯義姑閣”被拆。
“魯義姑莊”這個村名叫了很長時間,很不順口,為了叫著響亮,書寫方便,時間久了,人們便省去了中間兩個字,成了現在的“魯莊”。鄧伯道嫂子攜侄逃難六七里地,苦苦思念孩子的地方,后來居住了很多人,大家都給這個地方取名叫“念子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