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橋位于銘功路北頭金水河上,在鄭州市婦孺皆知。其地理位置重要,北通南陽路,南到火車站,東西橫貫金水路,是鄭州西部南北交通的繁忙要道。
歷史上,大石橋一帶是西陳莊村北的農耕地,這里既沒有河,更談不上有橋。鄭州地方志中對大石橋地名記述的不多,就連1930年11月鄭州工務局繪制的《鄭州市街全圖》上也沒大石橋這個地名。
說起大石橋的來歷,據有關史料記載,它與金水河的人工改道有關。早在30年代時,金水河是從現在的西南郊老胡溝村發源地流入市區,經過順河街、迎河街(現今的解放路)到十字街心(現二七廣場),折向東北,繞舊城到北門外,再向東注入賈魯河。那時的金水河因流經市區繁華地段,河道內的垃圾、糞土增多,造成河道壅塞阻礙,堤防殘缺,成了一條經常泛濫成災的臭水河。
1939年7、8月間,鄭州連降暴雨,金水河洪水暴漲,宣泄不及,進入市區平地,水深數尺,站在西大街西口望去,只見一片汪洋,所有商店、住戶都灌進了水,水退后,淤泥積沙三四尺厚,市區機關、學校、工商業均受到影響,群眾怨聲載道。經過這次水患,鄭州各界人士和居民都迫切希望盡快治理金水河,根除水患。10月間,經督察專員公署核準,由軍、政、地方機關代表及士紳共同組成金水河治理委員會,決定將金水河從繁鬧的市區內挖河改道到市郊外,由原流經順河街、迎河街、十字街心向東流,改由從西郊菜王村附近,流經北閘口、西陳莊村北、銘功路向東流。經過多次商議,經費和技術力量由黃委會承擔;勘測、設計工作交黃委會駐鄭的防泛新堤監防處,并由黃委會河南省河防特工臨時工程處負責施工。1940年1月10日金水河改道工程開工,于5月12日竣工。這就是今天流經市區的、大家所看到的金水河了。
據老村民們介紹,金水河人工開挖改道后,只見南岸筑的有堤壩,北岸無堤防御水,每次金水河漲水,北岸都是一片汪洋,村莊被圍,農業絕收,農民叫苦連天。金水河改道工程完工后,把南北隔成兩岸,只建了一座磚拱小橋,一到夏季河水上漲,人們只能望河興嘆!時間久了,磚拱橋已瀕臨倒塌,人們非常盼望流經這里的金水河上能架起一座大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各行各業似有逐漸繁榮之勢。在民眾的要求下,當時的建設部門偕同富戶殷商,加上地方紳士的贊助,村民們熱心出工,從鞏縣運來石塊,很快在銘功路北頭金水河上架設了一個長10多米、寬3米的兩孔石拱橋,大家很高興地把這個橋叫“石橋”流傳開來。
解放后,為適應工農業生產建設的需要,人民政府撥專款把石橋改建成橋長34米、寬30多米、高6.5米的三孔鋼筋水泥大橋,為尊重群眾習俗,仍把新建的大橋定名叫“大石橋”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