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知識 >> 瀏覽鄭州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世界文化遺產 會善寺(2)

2014/1/15 9:57:18 點擊數: 【字體:

觀測時,把周公遺留下來的土圭土表更換成了石圭石表,使得周公測景臺迄今巍然屹立;二是他和元同律師在嵩山大會善寺“置五佛正思惟戒壇”,具體主持傳戒,使會善寺成為當時嵩洛地區的佛教中心,目前戒壇遺址尚存。

    “清冷禪室水,照耀夕陽山……歸來余逸興,月夕媚煙鬟。”古人描寫會善寺的詩句都透出了星光的清暉。因道安那顆星,會善寺被皇帝賜名為安國寺;因一行這顆星,會善寺得以成為河南省最早對外開放的三個旅游景點之一。

    嵩山的寺院很多,山上七十二峰,山下七十二寺,但最令人向往的還是會善寺。喜歡會善寺是因為這里高僧輩出。這些人可能被我們的歷史學家忽視了,他們在中岳嵩山也沒有留下任何清晰的行為印記,但他們以非常簡單的生活方式,以自己極高的佛學修養,點亮了嵩山的夜空,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個個耀眼的星座。

    會善寺的地理位置

    會善寺位于登封市區西北嵩山南麓的積翠峰下,極目遠眺,此峰高不及諸峰一半,形似佛教經幢的幢頂,可謂“積翠幢蓋”。寺外,龍賜清泉,潺潺細流。踏入寺內,兩株千年檜柏,筆直挺拔,干粗葉密,直伸藍天,實為罕見。而山門前的龍柏,軀干老化斑駁,彎曲如龍,昂首吐蕊,栩栩如生。寺外有千年銀杏樹一株,千年側柏一株,均高二十余米,圍粗四米許。明人吳三樂有首詩,題為《雨過會善寺觀茶榜石刻》,其中道:“寺雨人仍過,花香酒故隨。尋源行水盡,披霧看山時。樹杪聞清馨,苔余認斷碑。虎溪僧送客,一笑有相知。”詩中談到的“苔余認斷碑”,我們現在依然能親歷這樣的場景,會善寺有碑碣、造像、經幢、塔銘、石柱、佛座及其他眾多古石刻。

    會善寺坐北向南。山門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小灰瓦頂,中3間砌券門,明間門券上嵌長方形橫匾書“會善寺”3字,內供白玉阿彌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贈。山門東西兩側各建單間硬山造掖門,后有大雄殿,月臺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鐵鐘1口,高1米余、重650公斤。大雄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有碩大斗拱,為五鋪作重拱雙下昂。殿內減柱造,梁架為四椽栿搭牽,用三柱。創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 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禪師創建的琉璃戒壇,毀于五代,尚存唐代殘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礎雕鬼怪神獸。寺西有唐凈藏禪師塔,西南和東南有清代磚塔5座。

    寺內現存的主要碑刻有東魏《中岳嵩陽寺碑》、北齊《會善寺碑》、唐《道安禪師碑》、《會善寺戒壇記》等,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寺西有唐凈藏禪師塔一座。

    2001年06月25日,會善寺作為元至清時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會善寺大殿——元代少有的現存實物建筑

    會善寺大殿系元代建筑,是例證之一,其建筑形制、技術對我國建筑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會善寺的附屬文物有4座清代磚塔及大量石刻,其中琉璃戒壇和兩座閣樓式磚塔尤具價值。樓閣式磚塔是嵩山地區塔類建筑中僅有的建筑類型,造型別致,甚至美觀,有較高的建筑藝術研究價值。其散存的東魏,北齊時期石刻造像,唐、明、清代碑碣33品(件),以及明代鐵鐘等文物,亦有較高的藝術,書法與史料價值。會善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筒瓦頂,出檐深遠,斗拱碩大,造型樸實。外跳五鋪作重拱雙下昂,模仿宋代做法,昂首下垂,昂的后尾是卡接的假昂尾,沒有宋代通昂的實用價值高;角梁的后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面,而不是和相鄰的斗拱后尾互相交叉;梁架帶有宋代月梁的做法,但表面雕飾粗糙;檁、柱也有同樣特點;殿內作減柱造,即當心間減前金柱兩根,次間減后金柱兩根。梁架為四椽袱搭牽,結構嚴謹,保存完整。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牽、丁袱、桔頭、丁華抹頦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術的重要特征,故在建筑藝術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走進會善寺陳列館

    在嵩山諸名勝中,佛、儒、道三教鼎立的少林寺、嵩陽書院和中岳廟最為著名,就在這“三點一線”的中點,還有一絕好去處——嵩山會善寺。該寺位于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山環水繞,石筍林立,古跡生輝,寶塔點綴,佛生靈氣,動人心緒,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所創的早期寺院,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曾是八方眾僧云集受戒的著名戒壇,唐代女皇武則天賜佛拜僧的佛教圣地,唐代天文學家、高僧一行棄官出家的名山福地!然往日勝景,多有湮沒,幸有寺內陳列館道盡古剎盛衰。

    “嵩山會善寺歷史文化陳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山福地”,反映會善寺是嵩山自然與人文之最佳景觀;第二部分“女皇拜僧”,反映會善寺是武則天參禪拜僧之圣地;第三部分“一行管天”,反映高僧一行棄官出家會善寺的歷史。

    “名山福地”部分通過板面介紹了寺院的歷史沿革:《會善寺記》載該寺創建“始于漢明帝”(公元58年~75年),一般認為“始于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年~499年)。通過沙盤,則全景式再現了寺區自然景觀積翠幢蓋、石筍鬧林、銀杏蓋天、參天古柏、龍柏奇觀、百獸出洞、南觀缽盂、遠眺“象鼻”等。其中“銀杏蓋天”,是說寺內外共有銀杏樹3株,均高20余米,圍粗4米許。每當春夏之際,樹葉濃密蔥綠,猶如一把巨傘遮掩晴空。深秋季節,風清氣爽,黃葉滿樹,果累枝頭,山風掠過,落葉散金,墜果撒玉,令人喜愛。“參天古柏”是說寺內古柏60余株,撐起了歲月的風雨滄桑,包容著漫流的歷史河谷。其中,大雄殿月臺前的兩株千年檜柏,均高約30米,圍粗2米,筆直挺拔,干粗葉密,直伸藍天,尤為壯觀。它們是勃勃生機的“活文物”,是會善寺千余年歷史的實物見證!

    該部分還通過板面、實物、照片展示,盡顯會善寺人文景觀的豐富多彩:古殿宇、古塔群、古碑刻、古戒壇等無所不有。尤其眾所周知的唐代凈藏禪師塔,元代大雄寶殿,分別以全國唯一的唐代八角形磚塔和嵩山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筑,成為嵩山歷史建筑群乃至中國古代建筑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其次,寺東柏林內的清代琉璃塔和兩座清式樓閣式塔,其質地和造型不僅是嵩山唯一的,而且均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琉璃塔即佛定意公和尚塔,高約10米,周長8.46米,塔形為六角椎底,塔基平面亦為六角形,從造型看,須彌座壸門內嵌花卉、瑞獸等磚雕圖案,全用白色釉磚構筑而成。樓閣式磚塔,均高4.5米,塔基平面呈六角形,須彌座壸門內嵌花卉、瑞獸等磚雕,塔身為三級六面,每面寬1.15米,塔正面、背面各有板式門,檐部為疊澀密檐,頂為仿木構頂,飾瓦隴、挑角等。古代石刻中,除東魏、北齊造像碑及宋至清碑碣外,會善寺唐碑多而精,諸如《唐敕戒壇碑》,是唐朝帝王敕賜嵩山會善寺琉璃戒壇的唯一物證資料;《道安禪師碑》,刻于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宋儋撰文并書丹,書法古樸老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物網 2011-01-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