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幸運的發現
平凡人物常有大發現。像許多文化遺址是被普通農民發現的一樣,鄭州大河村文化遺址首先也是由大河村一位平平常常的村民發現的。
20世紀60年代初期,人們對文物還沒有太多的認識,特別是那些爛盆破罐。雖然村
民經常在村西南的土崗上看到紅燒土、陶片、石器什么的,但是沒有誰重視這些。盡管當地有一個南蠻子盜寶的故事:說是很早很早以前,崗子上有一塊大“爐渣塊”,村里人不知道那是寶貝,耙地時常把它壓在耙上。后來被一個做生意的南蠻子看到了,知道那是烏金石,是寶貝,就偷著給弄走了。故事中的“爐渣”應該是一塊很大的紅燒土塊,同時也說明遺址在很早的時候就曾被破壞。善良而單純的村民哪里知道他們從來不在意的爐渣瓦片就是真正的國寶呢!
1964年春,大河村村民孫幸運挖地時挖到一座古墓,得到一面銅鏡和一把寶劍,這可是寶貝,是真文物!可因為農活正忙,一耽擱就到了秋天。孫幸運終于有了時間,他步行四十里將兩件寶貝送到設在碧沙崗公園里的鄭州市博物館,并告訴專家他發現寶貝的地點和經過。博物館立即派人到現場調查,見到地面上散留著大量的紅燒土、陶片、石器、骨器等,專家們據此判斷這兒可能是一處包括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并馬上采取了措施把遺址區保護起來,從此中國歷史學和考古學上就有了大河村的名字。
大河村文化遺址得以發現和保護,那位大河村普通村民功不可沒,在我們驕傲地提起大河村文化的時候,也讓我們記住“孫幸運”這個普通的名字吧!
大河村先民遷徙之謎
大河村文化遺址位于大河村西南2里的土崗上,北距黃河4里,南離鄭州市區25里。遺址東西長700余米,南北寬約600米,面積超過42萬平方米。從1972年起先后被發掘21次,揭露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12.5米,文化內涵包括仰韶、龍山、二里頭和商代四種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延續時間3300多年。此外,還有大汶口和屈家嶺文化的遺物。清理各個時代房基47座、灰坑290個、窖穴水井310個、成人墓葬184座、甕棺葬170個,出土陶、石、骨、蚌、玉、角等不同質料的生產生活用具及裝飾品近3500件。
大河村文化遺址所處的土崗四周為慢坡,向下逐漸過渡與一般耕地成一個水平線,一條古河道從崗中間穿過。經過測量,此地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3℃48′,北緯34℃51′,海拔高度87米。據說北緯34℃30′左右是一個神奇的地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都處于這一地帶上。6800年前的大河村人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選擇了處于這一緯度的土崗來建造家園。這確實是一塊好地方:地勢高,不僅少受水患,而且地面干燥宜于居住;周圍沒有高山峻嶺,外出活動方便,住地傍河,水源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宜于耕種。
大河村先民在這塊寶地上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可是到了3500年前的商代中期,他們卻舍棄了美麗的家園,不知遠走何方。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們做出如此無奈的選擇呢?是天災還是人禍?也許是殘酷的戰爭將他們趕離了這片熱土,也許是無情的洪水吞噬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他們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這記載著3300年歷史的地下寶藏。(摘自《圖文老鄭州·老風物》主編孟憲明作者朱淑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原標題:平凡人的發現———大河村文化遺址】